噶举派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bkav-rgyud),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 这一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他融汇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区(shangs)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 “香巴噶举派”。 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明点(心)的修炼,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噶当派
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 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典藉和教义。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噶当派(藏Bkah!-gdams-pa):西藏地区佛教中的主要宗派之一。又译迦当派、噶丹派。藏语‘Bkah!’(噶)指佛语,‘gdams’(当)指教授,‘Bkah!-gdams’(噶当)的意义就是说把佛所说的一切语言——经律论三藏教义,都能摄在阿底峡所传的教授三士道次第修学之中。
噶举派(藏Dkar-brgyud、Bka'-brgyud):西藏地区的主要佛教宗派之一。又译迦举派。俗称白教。
噶举派的派名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噶尔举(Dkar-brgyud);一种是噶举(Bka'-brgyud)。噶尔举,译为‘白传’;噶举,译为‘口传’。由于这一派的祖师玛尔巴、密勒日巴等人在修法时都着白布僧裙(当时,凡是修这种法的人,都依照印度习惯穿着白僧裙,因此,遂有白教的称呼。后来也有人把这一教派的传承,叫为白传(见土观∶《宗派源流》,汉译本第52页)。但是,更通用的是‘噶举’。由于这一派特别着重密法的修习,而这些密法的修习又全靠师长口授。因此他们就特别重视师徒口耳相传的那些密诀,因此,这一派名为噶举派。
这一派从最初起就有两个传承。一个开始于琼波南交(Kh yung-po rnal-'byor;1086~?),名为香巴噶举(Shangs-pa bka'-brgyud);另一个是由玛尔巴传下来的,名为塔波噶举(Dvags-po bka'-brgyud)。这两派的密法,都来自印度,他们在印度的传承是同源的。传到西藏以后,他们传播的地区不同,规模势力也有悬殊。香巴噶举到十四、十五世纪,已成尾声;而塔波噶举则有一些支派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此,现在一提到噶举派,就是指的塔波噶举,而在历史上,则不能不谈到香巴噶举。
噶举派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bkav-rgyud),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 这一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他融汇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区(shangs)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 “香巴噶举派”。 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明点(心)的修炼,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噶当派
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 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典藉和教义。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噶当派的纳塘寺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噶当派(藏Bkah!-gdams-pa):西藏地区佛教中的主要宗派之一。又译迦当派、噶丹派。藏语‘Bkah!’(噶)指佛语,‘gdams’(当)指教授,‘Bkah!-gdams’(噶当)的意义就是说把佛所说的一切语言——经律论三藏教义,都能摄在阿底峡所传的教授三士道次第修学之中。
噶举派(藏Dkar-brgyud、Bka'-brgyud):西藏地区的主要佛教宗派之一。又译迦举派。俗称白教。
噶举派的派名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噶尔举(Dkar-brgyud);一种是噶举(Bka'-brgyud)。噶尔举,译为‘白传’;噶举,译为‘口传’。由于这一派的祖师玛尔巴、密勒日巴等人在修法时都着白布僧裙(当时,凡是修这种法的人,都依照印度习惯穿着白僧裙,因此,遂有白教的称呼。后来也有人把这一教派的传承,叫为白传(见土观∶《宗派源流》,汉译本第52页)。但是,更通用的是‘噶举’。由于这一派特别着重密法的修习,而这些密法的修习又全靠师长口授。因此他们就特别重视师徒口耳相传的那些密诀,因此,这一派名为噶举派。
这一派从最初起就有两个传承。一个开始于琼波南交(Kh yung-po rnal-'byor;1086~?),名为香巴噶举(Shangs-pa bka'-brgyud);另一个是由玛尔巴传下来的,名为塔波噶举(Dvags-po bka'-brgyud)。这两派的密法,都来自印度,他们在印度的传承是同源的。传到西藏以后,他们传播的地区不同,规模势力也有悬殊。香巴噶举到十四、十五世纪,已成尾声;而塔波噶举则有一些支派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此,现在一提到噶举派,就是指的塔波噶举,而在历史上,则不能不谈到香巴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