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11000年7月13日星期一巨蟹座
农历:鼠(庚子)年 五月 廿三日
干支:庚子 癸未 丁巳 查看八字时辰(23-1点)庚子(1-3点)辛丑(3-5点)壬寅(5-7点)癸卯(7-9点)甲辰(9-11点)乙巳(11-13点)丙午(13-15点)丁未(15-17点)戊申(17-19点)己酉(19-21点)庚戌(21-23点)辛亥
节气:头伏第3天
生诞:彭祖笺铿诞
二十八宿:虚
甲子纳音:沙中土
推算依据如下:
1,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则30或31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的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或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这一个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2,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楼上太乐观了,推算最近100年的也许还行。月亮的运行推算的精确性很差,所以预计10000年后的月亮圆缺变化恐怕达不到制历的准确度要求。
另外,不光是月亮运行,公历的置闰原则恐怕也不能适用到10000年以后。例如现在是4年1闰,100年减闰,400增闰,这样一年平均是365.2425,而回归年是365.2422,每一万年又差了3天,到时候怎么置闰又是问题了。
因此,计算10000年以后的农历日期是不可能的,即便是10000年以后某日是星期几恐怕也不准。
不考虑天文变化,根据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每过十九个农历年,公农历就会再次重合,用不着万年历,二十年历就可以了。不信查一查你出生日的公农历和十九岁生日的公农历
那天是星期五,那天是阴历十二月初一.
我初的题目是公元11000年7月13日是星期几,阴历是多少?
虽然我不知道人类到那时是什么样子......
答案对我来说是次要的.我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公式或什么软件来计算历法.
问题补充:时间是10000,肯定是有误差的.把误差的范围也告诉我
由于没有公式可以套用。公历转农历必需根据两个历法一点点推算。所以大概没有弄到10000年这么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