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和《乌合之众》读书分享

2024-12-13 20:07: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宅家啃老多日,害怕在家待久了脑退化,为保持头脑清醒,便决定每日一读。多年不见的同学偶然间给我分享了两本书——《娱乐至死》和《乌合之众》,在他强烈推荐下,决定一览究竟。

分享一:《娱乐至死》这本书首先我是被封面和书名吸引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同学的推荐。拿到书的时候,封面没有脑袋的人物形象和一台烂电视机在我脑海里展开无限想象好几天,以至于吓得我好几天晚上做噩梦。不得不承认封面的设计和书名确实符合当今大环境下对读者的吸引,但是对我这种胆小的人来说还是略微有点点过于刺激。刚开始读的时候几度要放弃,因为我很少去接触这些就某个社会现象展开好几百页文字去讨论的书,一是因为这些文字写得逻辑性很强且十分严谨,人需要在一个心灵很安静的情况下品味,而我时常是 由于内心的焦躁不安去读书让自己安静下来;二是这样严谨的文字是需要头脑时刻保持在线,稍微掉一下链子就跟不上作者的思维;但是深思熟虑后觉得我不能让买书的钱白花,还是默默地读了下去。。。。。。

      书中的整个讨论大方向其实就是对印刷机和电视给人们造成的利弊进行比较和辨析。在此不对书中内容做过多解读,就一两个我自己喜欢点分享一点鄙陋的见解。书中第十章讲述一些老师尝试去把电视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更热爱学习,而实际上并没有产生这样双赢的效果,结果只能是让学生更热爱看电视,并非更喜欢学习。这件事情的剖析让我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更深的看法。曾经我认为不能持续并全力以赴的坚持做一件事,是因为那不是兴趣所在,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何谓真正的兴趣。到现在读完这一章节以及对我过往的一些经历的回顾算是想明白了,所谓的热爱和兴趣,不是让你觉得做这件事很轻松和简单,而是在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去克服;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可以为了你心中向往的远方去放弃别的事情。在书的结尾部分最后一句话,我觉得写得非常精辟“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在如今互联网发展迅猛的环境下,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头脑,不管有用或无用的信息都不停的输入人们的头脑,而这些信息的输入量越大,人们越容易迷失自己,因为头脑对有用信息判断筛选处理工作的速度赶不上信息输入的速度,而大脑不停地工作是会让人感到疲惫的,人们越疲惫越不愿意思考,懒惰永远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最后,那些五光十色、光彩夺目以及图文兼具的碎片化信息走进我们的心里踩下一个脚印,便又迅速离开,众多的脚印造成了我们一团浆糊的脑袋和迷茫的人生。在此,强烈呼吁大家多读书,勤思考。

分享二:《乌合之众》这本书无论从书名和封面都没有吸引到我,纯属同学强烈推荐。翻开读了几页的时候了解是讲群众心理学的研究,原本想着读完就算,因为体裁也是就一种社会现象展开几百页文字讨论,也是需要安静的心灵去阅读。但是读完之后对我的社群管理经验和即将想做的事。。。各方面都有莫大的启发,果然读书是成长最大的捷径。书中讲的群体道德和群体观念、推理和想象力这两部分对我算是让我对过往的思想有了一些新认识。我在大三的时候带社团,表面看起来我风风光光很腻害的样子,其实背后我无数的努力和焦虑无人知晓。每一次的活动我都有详尽的规划,但是最后执行下去的结果在别人看起来还不错,实际我其实都不太满意,当然,我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是我认为有些事情能做得更好。一年下来,回顾每一次的活动和活动后的反思,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能力不够,我没有想象中的好。然而,在我了解完群体心理之后,再去回顾这件事,我觉得有些事情是我用错方法了,我只是按照我做好的计划去执行一些事情,忽略了他们对安排下去的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缺乏一些必要的沟通导致有些原本简单易行的事未能很好的执行。在群体中,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现象是很常见的,个人的理解力和判断能力都直线下降,而我的任务未能设计得简单易懂,也没让未能很好完成任务的人实行惩罚机制。同时,也让我想明白了为什么一些优秀的企业大多数会实行看似很残酷的淘汰机制,实际是最有效的提高员工创造力的方法。

      书中写的群体道德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里面讲的群体对个人的净化作用,让我想起了自己去西餐厅吃饭和剧院听音乐会。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平日穿着随意,不爱打扮。但是我到西餐厅或者音乐厅都会精心打扮一番,为的不是让自己随波逐流,而是为了不让工作人员把我拒之门外。后来通过我的一个好朋友知道化妆和打扮是一种文化和基本礼仪。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去年听的一场音乐会,为了能有更好的视听享受,我买了一张VIP座位的票,但是我却没有得到VIP的视听享受。故事从这里说起,我提前了30分钟到剧院取票,买签名CD,找音乐厅的位置,上厕所等。进剧院大厅的时候看到在等候和取票的人都打扮得非常精致,那时候在想环境确实能改变人,这一番感叹在等候的半个小时之后便随风飘去。入座后我旁边坐了一个大妈,在不停嚷嚷着她花了这么多钱买的票却没有坐到很好的位置(剧场的座位在买票的时候都是自己选座的),还不断地寻问身边人花了多少钱买票。场内明确规定不可以喝水吃东西,入场前还有工作人员检查了携带的包包里是否有饮料和零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位大妈仍旧在场内喝饮料,在音乐会开始后自行走动去更换座位(此行为对演奏者非常不尊重)。在演出的时候也经常听到坐在后面的人对演奏的作品进行讨论。而我只能在烦躁和极致音乐享受中度过了难以言喻的音乐会。此例子说明,群体对个人的外表起到净化作用,却未能净化人们的素养。总有人抱怨音乐会的门票很贵,我觉得这个价格贵的背后无疑是在筛选观众,对演奏者和听众负责,让大家都能有更好的视听环境。

以上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