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中心论点写一篇议论文

2024-12-16 22:26:1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直到今天,我才真的明白他的道理。是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是不会在一起谋划的。志趣不同的人,又怎么能一同共事呢?

  时光飞逝,我们在渐渐的走远,身边的朋友也变得屈指可数。我们都穿上了虚伪的面纱,有人陪伴,却没人理解。嬉闹的朋友们即使有再真诚的心,也终没有几个能走进我们的内心。有时候想拼了命的去抓住一个人,难免会卑微到极致,信心被磨灭了,志气也逐渐消退,后来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不是一路人。
  曾经我会想如果有足够的真诚,耐心,人与人都是可以成为朋友的,现在感觉真的有点幼稚,或者说可笑了。不知道是年纪大了变得世故还是怎么,没有了以往的执着和勇气,开始学着淡然,等待,在随遇而安间默默的行走着,不会强求,更不会低头。甚至都懒得和别人拌嘴,本不是一路人,各自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应该只有出现利益的时候才会在一起吧。争论不休又有什么意义呢?并不像书上写的我们都活在一个家庭里,多么温馨多么和睦。这是哄小孩开心的话。我们每个人活着,他都是一个个体,这世上没有感同身受,有的只是那层虚伪的膜。
  人生浮浮沉沉,成王败寇在所难免,少一些计较,有句话不是说:你想要的东西就放他走,要是你的,他还会回来,不是你的自然就远走了。有些人野心大,追求的是钞票,有些人懂情调,追求的是情感,有些不思进取,追求当下的快乐。有些人目光远大,却眼高手低。
  人心各异多的数不过来,我想我能做的只是在珍惜同行者的前提下静候那些能和我同船的人。
  至于那些不在一个频道的朋友们,我也会一如既往的付出真诚。志向虽多,只要仁义道德不变,我们依然坦荡荡。而那些长戚戚的小人,只能选择敬而远之了。
  如有明犯己者,虽弱必诛!

回答2: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十一)确立了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谋道的最高原则:不同、不相。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详解:这句话,《论语》成书以来,其断句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解释成“善恶邪正之间不能合作共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等等,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当成一个精英小团体了,把“圣人之道”当成了小道、私道,这是和《论语》、儒家“和而不同”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试想,如果“道不同”就“不相为谋”,那何谓“和而不同”?难道“和而不同”就是在某个叫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组成的精英小团体里玩的一场无聊把戏?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问题,关键是把“相”字当一声平声,当副词了,而这只是“相”的后生义。“相”,四声去声,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然后就有了“选择”的意思。这里的“相”就是“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

“谋”,就是“征求解决疑难的意见或办法”,引申为“谋划、商量办法”等,《论语》后面还有所谓“谋道”、“谋食”的说法,和这里的“谋”是一致的。理解这章对把握全局很重要。

道,圣人之道,就如同大河,大河是不会去“选择”的、也不会去强迫“一致”,是“不相”、“不同”的。“圣人之道”之“谋”,就是“不同”、“不相”。“不同”,就是“异”,就像上一章“攻乎异端,斯害也己”所说,对“异”不能攻击,不能去谋求消灭“异”,否则就不能“不同”,就和“圣人之道”相违了;

“不相”,就是“不以相而相之”,所有的选择都会有假设的标准,也就是以“相”相之,最常见的以“相”相之就是所谓的“以貌取人”,延伸下去,根据思想、观点、意识形态、经济水平等等,都是以“相”相之,都不是“不相”,是和“圣人之道”相违的。

必须注意的是,“不相”,不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不加选择,而是指对不同个体、团体的行为,不能用一种权威、上帝等独断的方式来以“相”相之,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

“不同”和“不相”是密切联系的,“不相”是“不同”的前提,“不同”是“不相”的实现。只有“不相”,才可能“不同”。

否则,前提就是“相”,就是以“相”相之,那么怎么可能有“不同”?其结果只能是某种抽象标准、某种统一模版克隆出来的群体。

而只有终于能达到“不同”,这“不相”才有意义,才能实现,否则这“不相”只是挂羊头卖狗肉,成了一句口号。“圣人之道”,归根结底是以“不同”为基础的,只有“不同”,最终才能实现“大同”,“大同”的关键不是“同”,而是“大”,包罗万有,如“天地”般,而不是让花只有一种颜色、鸟只有一种叫声。真正的“大同”,不是“同而大同”,是“不同而大同”,要“不同”,首先就要成就其“大”。无其“大”,就无其“不同”。无其“不同”,就无其“大同”。

除了《论语》总纲的那三个“不亦”,“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条,是《论语》中极为重要的一章,在后面的语录中,对本章的意义多有阐发。例如,对于“不同”,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说法;对于“不相”,有“有教无类”的说法。但后面这些,都只是本章思想在某些具体方面的具体化表述,都是从属于本章的。而本章的重要在于,它确立了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谋道的最高原则:不同、不相。

参考自孔圣人网:www.kongshengre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