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府查抄见于小说第105回,这一回的回目是"锦衣府查抄宁国府,骢马使弹劾平安州"。
--"锦衣府查抄宁国府",一目了然;"骢马使弹劾平安州",则含糊其词。
贾府遭遇查抄,这是一种突然袭击。
事有蹊跷。一条回目开始就云里雾里,让读者不知所以。
连着三个词,"骢马使"是御史的代称;"弹劾"一词,君主时代特指担任监察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平安州"则不伦不类,像地名;其实不是。它是官称,代指平安州的行政长官。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绕了这么大圈子,无非是说御史检举平安州,案子涉及到了贾赦。结果呢,皇上雷霆大发,连带着一并查抄了荣国府。
宁国府事关贾珍,荣国府事关贾赦,他们的事情集中在前八十回。
读书人看书凭感觉。感觉上,一般人对这两个人的印象都不好。身为朝廷大员,顶着世袭功勋的爵位,没见他们替国家做过什么事。只知道养尊处优也就罢了,还害人,逼得人家活不下去。贾珍的行状牵涉秦氏、尤氏姐妹,无论怎样评价,反正都够肮脏、够恶心的。贾赦呢,不说别的,就一个强迫鸳鸯做妾,他这个人的形象就全毁了。
现在好了,朝廷查办他们。查抄是一种打击手段,打击这样的人,大快人心。
事情总是一正一反的。惩办贾珍贾赦,厌恶他们的人高兴,他们自己的亲人会难过。但不管怎么说,这证明,皇上还是圣明的。贾赦不干正事,拿掉他的爵位也是应该的。贾珍还年轻,给他一点教训,这样处理也不错。
问题是查抄事件的本身,真假莫辨,道理上讲不通。
试分析:--先看查抄的起因。锦衣军突然到来,打了贾府一个措手不及。西平王奉旨带领锦衣府赵全来查看贾赦家产,他代为宣布的旨意是:"贾赦交通外官,依势凌弱,辜负朕恩,有忝祖德,着革去世职。钦此。"两条罪状,一是"交通外官",二是"依势凌弱"。
忝,谦辞,意为辱没他人,有愧自己。听西平王传达的旨意,似乎贾赦跟哪个地方官勾结起来做了不法的事;仗势欺人,迫害了弱小无辜的人。
果然是皇上圣明。所以外界风传:"如今的万岁爷是最圣明最仁慈的",听见有什么人"糟蹋了百姓,或因恃势欺良,是极生气的"。
再看贾珍的问题。回目里"锦衣府查抄宁国府"虚晃一枪,并没有正面描写,实际写的只有荣国府。
贾珍的问题是薛蝌从外面打听得来的,说是"在衙内闻得,有两位御史风闻得珍大爷引诱世家子弟赌博,这款还轻,还有一大款是强占良民妻女为妾,因其女不从,凌逼致死。那御史恐怕不准,还将咱们家的鲍二拿去,又还拉出一个姓张的来。只怕连都察院都有不是,为的是姓张的曾告过的。"
注意:薛蝌的话是"闻得",而不是"旨意"。
顺便还印证了有关贾赦的罪名。薛蝌说,"听得说李御史今早参奏平安州奉承京官,迎合上司,虐害百姓,好几大款",而"说是平安州就有我们,那参的京官就是赦老爷。说的是包揽词讼,所以火上浇油。"
--至此,贾珍贾赦两个人的罪名大致都说清了。
贾珍贾赦被带走了,接下来就是结果。
皇上裁定是由北静王宣布的:"主上因御史参奏贾赦交通外官,恃强凌弱。据该御史指出平安州互相往来,贾赦包揽词讼。严鞫贾赦,据供平安州原系姻亲来往,并未干涉官事。该御史亦不能指实。惟有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款是实的,然系玩物,究非强索良民之物可比。虽石呆子自尽,亦系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者有间。今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
贾珍的罪状涉及尤氏姐妹。北静王说,"所参贾珍强占良民妻女为妾不从逼死一款,提取都察院原案,看得尤二姐实系张华指腹为婚未娶之妻,因伊贫苦自愿退婚,尤二姐之母愿结贾珍之弟为妾,并非强占。再尤三姐自刎掩埋并未报官一款,查尤三姐原系贾珍妻妹,本意为伊择配,因被逼索定礼,众人扬言秽乱,以致羞忿自尽,并非贾珍逼勒致死。但身系世袭职员,罔知法纪,私埋人命,本应重治,念伊究属功臣后裔,不忍加罪,亦从宽革去世职,派往海疆效力赎罪,贾蓉年幼无干省释。"
严鞫是严厉审讯的意思。处分结果不谓不重,贾家两个世袭的爵位被褫夺了;发往台站或海疆效力赎罪,跟流放也差不多。
仔细研究朝廷的审查结论,你会发现,事情全弄错了。
西平王宣布了贾赦的两条罪状,一条都站不住脚。"交通外官"否定了。北静王说,贾赦跟平安州的交往是"姻亲来往",没什么事。"恃强凌弱"指石呆子古扇一案,跟贾赦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贾珍的罪行就更谈不到了。
薛蝌风闻的"珍大爷引诱世家子弟赌博"一节,北静王压根儿就没有提。尤二姐的死跟贾珍没关系;尤三姐之死事关贾琏、柳湘莲,他们没事,贾珍又能有什么事?
至于"私埋人命",贾府里这样的事情多了,金钏儿、晴雯、司棋等等,这些朝廷都没有查。也难怪尤氏有怨言,"二妹妹三妹妹俱是琏二叔闹的,如今他们倒安然无事,依旧夫妇完聚。只留我们几人,怎生度日!"
总起来说,两府查抄雷声大,雨点小。查抄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查证的结果却是罪名落实跟处分结果不相称,罚不当罪,带有太大的随意性。
其间还有一点是讲不通的:两府查抄的时候,贾政正在家里大宴宾客。书上写道,西平王宣布过皇上查办贾赦的旨意,"赵堂官一叠声叫:'拿下贾赦,其余皆看守。'维时贾赦,贾政,贾琏,贾珍,贾蓉,贾蔷,贾芝,贾兰俱在,惟宝玉假说有病,在贾母那边打闹,贾环本来不大见人的,所以就将现在几人看住。"
请注意,赵堂官下令看住的人中有贾珍、贾蓉。这就是说,"锦衣府查抄宁国府",他们在宁国府扑了个空。此时的贾珍、贾蓉都在荣国府里,没听见两位王爷同时宣布贾珍的罪状,也没见锦衣军把贾珍贾蓉跟贾赦一并拿下。
是写书人疏忽了?不像。
两府查抄,贾家的世职没了,贾珍贾赦二人却都保住了一条命。按一般的理解,封建时代,王法就是皇上的旨意,贾家没有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挺不错了。朝廷的处理已够宽大,派发出去替国家效力赎罪,顺理成章,也并无不妥之处。
事情却没有这样简单。
起因与结果大有背谬之处,如此定案,不仅当事人不服,还将造成恶劣影响,乱了国家纲纪。因为其一,贾赦的罪名基本上一风吹了,不能定罪就是没有罪;其二,单从查办程序上看,起初给贾珍定下的两项罪名也都否定了。冒出一个"私埋人命",给人的印象倒真有点像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一个是"莫须有",一个是"勉强有"。如果仅凭这一条就革职发配,还说是从宽处理,皇上就太昏庸、太霸道了。
故事随后的发展更富于戏剧性。
--御史参奏不实,没见有人事后追究。一人犯罪,抄你全家;皇上高兴了,又可以发还家产,复你的职,免你的罪。查抄时雷霆万钧,定罪时又举重若轻,整个过程近乎儿戏。
回顾两府查抄的全过程,只有一点是没有含糊的:查抄是朝廷对贾府采取的措施,决定当然是皇上亲自做出的。因为,贾家是世袭贵族,又是国戚,除了皇上,没有人敢擅自采取这样的行动。这样的查抄算不上什么大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上惩治臣属,想怎么办都可以。抄臣子的家,没什么应当不应当,可以不可以。
还有就是,面对朝廷,面对皇上,你要有"惧怕的心"。《红楼梦》故事描述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贾府的结局与朝廷休戚相关。无论朝廷怎样处置,你都要"感谢天恩"。
理解了这一点,贾家的结局可想而知:"延世泽"只因"沐皇恩"。甄家如此,贾家如此,所有贵戚世家,莫不如此。
最令我不解的是关于石呆子古扇一节。
御史弹劾贾赦的罪名是"恃强凌弱",据平儿讲,这件事跟贾雨村有关系。其间的细节暂不论及,只分析皇上对这件事的态度。旨意认定"强索石呆子古扇"是实,却又称"然系玩物,究非强索良民之物可比";言下之意,"玩物"非物,自然不算"良民之物"。
这实在说不过去。
用今人的话说,古扇系文物。石呆子的古扇应当是相当值钱的;这样的东西不算"良民之物",还有什么东西才配称"良民之物"?
再则,石呆子之"疯傻"分明跟"强索"联系在一起。
不追究疯傻的原因,却说石呆子之死只是"疯傻所致,与逼勒致死者有间"。皇上如此定案,太过荒唐。他不仅大大地玩了一把文字游戏,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确实事有蹊跷,不是皇上装傻,就是查抄有假!
首先,宁国府不是贾赦掌管的,是贾珍。小说中主要以描写抄荣国府为主的,抄宁国府用焦大的话一笔带过了。可能是你没看清。而为什么都是贾赦的家产呢?因为荣国府只有贾赦犯了罪。本来应抄全家的,但由于静王等的求情,皇上开恩只抄了贾赦的,可贾琏是贾赦的儿子,而贾琏又替贾政掌家。所以除了贾母的东东大部分都以贾赦的名义抄了。把《红楼梦》多看几遍就好了
宁国府是贾赦掌管的,
宁国府跟荣国府算是相对分开的两个府邸。
但是宁国府与荣国府又是相连的!
所以虽然大部分说的是查抄贾赦的资产,
但是对荣国府也有相当的影响!
楼上的,宁国府是贾赦掌管的?
你真是伟大的红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