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我希望得到及时的答案,谢谢啦!
2024-12-11 19:01:0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 夏日绝句 》李清照
这是婉约派词宗的豪放诗作。一、二句从屈原《国殇》“子魂魄兮为鬼雄”化出, 表现出硬骨头精神,成为千古名句。三、四句用了项羽不肯回江东忍辱偷生的典故,既是表达对项羽的怀念和敬佩之情,也是以“至今思”写出作者从宋朝南渡以来始终没有泯灭的对项羽硬骨头精神的崇敬心情,表达了她对南宋朝廷放弃大片国土,忍辱南逃,不肯北伐的可耻行径的强烈不满,道出了她后期词作中没有明白道出的心声,成了我们了解她后期词作的新“愁”的深意的钥匙。

《题乌江亭》 杜牧
此诗是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和州乌江亭时所写的一首咏史诗。诗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杜牧咏史诗,多以重写历史的见识与气势,予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此诗即其中杰出代表。

《乌江亭》 王安石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回答2:

夏日绝句 》李清照
这是婉约派词宗的豪放诗作。一、二句从屈原《国殇》“子魂魄兮为鬼雄”化出, 表现出硬骨头精神,成为千古名句。三、四句用了项羽不肯回江东忍辱偷生的典故,既是表达对项羽的怀念和敬佩之情,也是以“至今思”写出作者从宋朝南渡以来始终没有泯灭的对项羽硬骨头精神的崇敬心情,表达了她对南宋朝廷放弃大片国土,忍辱南逃,不肯北伐的可耻行径的强烈不满,道出了她后期词作中没有明白道出的心声,成了我们了解她后期词作的新“愁”的深意的钥匙。

《题乌江亭》 杜牧
此诗是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和州乌江亭时所写的一首咏史诗。诗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杜牧咏史诗,多以重写历史的见识与气势,予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此诗即其中杰出代表。

《乌江亭》 王安石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回答3:

杜牧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王安石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李清照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回答4: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对项羽是思念的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项羽以为卷土重来也是可以的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不可能重来

回答5:

杜牧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王安石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李清照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