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风土人情,或类似方面的,帮忙介绍一下

关中人,风俗等
2025-01-05 04:21: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关中百怪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

  历史追溯到5000年前,炎帝和黄帝就在这里开创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开端。武王伐纣在这里建立了周朝;始皇扫六合,在这里建立了秦朝;楚汉争霸,在这里建立了汉朝;大唐盛世,在这里把中华文明推向了世界的最高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厚厚的历史积淀和许许多多的神奇与神秘。

  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你敢说每人10杯也许他根本不能喝酒,但只要你话音未落,10杯酒就咕嘟咕嘟都灌到了他的肚子里。然而,关中人却容不得你对他进行欺骗和捉弄,尽管你也许不是恶意的。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几位关中乡党到南方某地参观学习,受到热情招待,喝酒时你推我让,最后决定每人喝干一杯,关中人二话不说,脖子一仰,全都见底。而几位当地客主则耍起了滑头,凭借他们的伶牙俐齿,竟然占住了理儿。关中汉子哪受得了这等窝囊气,提起酒瓶子咕嘟咕嘟喝几口,然后掉过头来,将当地人从椅子里拉出来,按倒在地,硬灌起来,吓得几地主人脸色都变了,因而和关中人喝酒,最好不要违背君子协定。

  小吃小摊顺路摆

  来过西安的人,对西安的小吃一定不会忘记,特别是在夜市,白天大马路上光光堂堂,什么也没有,一到晚上,就会冒出成百上千家小吃摊,将个宽阔的马路塞得密密麻麻,盏盏小灯,汇成灯的海洋。夜市中以浆水鱼鱼,麻什子,面条,饺子,油面沓沓,荞面餄硌等关中小吃为主,加上关中回民的各种小吃,形成夜市的两大阵营。夜市由于便宜实惠,又带有极浓的地方风味特点,因而不管是对外地客人还是对西安市民,都具有极强的主诱惑力,就连谈对象的年轻人,都把吃夜市当成他们恋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了西安之外,关中几乎所有的城镇和所有聚居的地方,都有夜市存在。成为具显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其实早在城市夜没有出现之前,关中的乡村夜市便已红红火火有了千百年的历史,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关中乡村目前仍然沿用着这种最古老的夜市形式,那就是逢集过节的日子和筹办丧事时的戏台下面,白天下地干活的婆娘汉子们,摇身一变便成为小吃摊的主人,不过品种无非是油糕,醪糟,麻花之类的东西,尽管品种又少又简单,已逄是很新鲜的了。小摊的位置一般是哪里人多往那里摆,因而常常堵塞人流,更增加了热闹的气氛。追溯起来,这才是最正宗的关中夜市的来源。

  高人都把名声埋

  关中由于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埋藏着丰富的文物古迹的同时,也埋藏着众多的奇才高人。比如在我老家华县就有一位姓吴的书法家,在他生活的几十里从来没有人知道他。周围的人也只知道他能写字。小时候正赶上“文革”,他一手提石灰桶,一手握刷子,沿墙写标语,我们就跟在后面往桶里仍运动场。谁也想不到他的写字水平有多高。直到“文革”结束后,某市书画收藏馆几名大书法家偶见吴老一条“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字幅,一下子为那老道无比,具有极高造指的书法艺术所折服,几名高手专程来陕,前往吴老家,渴望能得到一幅避开政治倾向的书法墨迹,以作馆内永久收藏,可惜吴老不肯动笔。后来又有人拿着吴老的墨迹展于书市,没想到竟成了极品,就是许多一流书法家也都自叹弗如。可惜吴老却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水平有多高了,就像瞎子阿炳永远不知道他的《二泉映月》会成为千古绝唱一样。像这样的高手,在关中简直是数不胜数,你到乡下去生活,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有极高水平的书画家、医师、工匠、文史学家、秦腔唱家等等,他们的水平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用人杰地灵,奇才辈出来形容关中,再恰当不过了。

  家院城镇四方块

  种地好像修花台

  关中人在种地方面的细心和在生活方面的粗心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来到关中,站在秦岭北麓,居高而望,可见秦川大地,沃野无边,平坦如镜。条条道路,条条田埂,将良田划割得井井有条。这当然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造化有关,但是与关中人世世代代,精心修整是分不开的。关中地区的农活一般只忙夏秋两季,整个冬天人们都清闲。关中人又不善外出做事,也不善做生意,因而几乎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倾注在了农田里。平整土地时,他们精雕细琢,翻地时,他们甚至不用犁,觉得那样犁得不精细,因而用铁锨一锨一锨地翻耕,翻完之后,施上底肥,再用绳子将田埂打得端端正正,像花坛一样,非常适合作物生长。种子播进去后,他们对庄稼的生长管理也十分认真,不管是浇水,施肥,还是打苗嫁接,样样都一丝不苟。久而久之,他们不仅对每一寸土地都了如指掌,而且几乎对每一棵长出的庄稼都能心中有数。

  =====================

  关于关中的一些简单介绍

  陕西从汉到现在都称为三秦,西楚霸王灭了秦时,把这秦地一分为三,成了三个异姓王的封地,这是三秦称谓的最早来历,而现在的三秦称谓已经跳开了这个概念。

  从地图上看去,有一条带子把个陕西从中间一分为三,北面的就是陕北,南面的就是陕南,中间这带子就是八百里一望无垠、物丰人盛的关中道了。

  关中道从中间拦腰一断,便断出三个语言和习俗各不相同的地方,陕北与山西、甘肃毗邻,陕北的语言和习俗便和这两个省有些相同,陕北的语言多些比兴,信天游里就有很多的例子,如“山丹丹开花唻红艳艳”之类的。陕北的语音鼻音厚重,但却在语尾多了些滑音,听起来就像在唱信天游。

  陕南和那四川、河南接壤,陕南的语言就成了陕、豫、蜀三省的杂合音,所以陕南人说话几乎关中人都以为是河南或者四川的人。风俗也和关中道相去甚远了。

  关中人把老乡习惯称呼为乡党这个词,但从来不把这两个地方的人当作乡党,在关中人的称呼里,陕北的是“北山狼”,陕南的就成了“南山猴”。这两个称谓虽说有些贬义的成分,但也恰如其分的将这两地的人的性格和居住环境给表达了出来。

  在陕西,无论发生什么大灾大难,只有关中的人没有出门逃过难,关中人也很少的除外讨生活,陕北人去走西口,陕南人去潼关挖煤,只有关中人守着自己的家。

  这和关中的地形有很大的关系。八百里关中道一马平川,没有大河,所以也就没有水灾;但那小河水却恰恰的刚够浇地灌溉,所以也就没有旱灾。虽说关中道在地理上处于黄土高原板块和渭北平原板块的交界处,是个地震的多发点,但上天厚爱关中,这两个板块大概是全世界最稳定的两个板块,有历史记录以来,也就明朝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的地震,把那渭河向北移了两米。此前和此后就一直稳定,唐山当年那么大的地震,影响到关中道的时候,也不过把我的奶奶在织布机上摇了两摇罢了。

  关中道的人不善于做生意,这是和关中道肥沃的土地有关的。

  关中道的土地也是黄土构成的,但关中道的黄土却比陕北的黄土强多了,那从沙漠吹来的黄尘大颗的落在了陕北,小颗的因为风势渐小就落在了关中道,陕南黄土稀薄,因为高高的秦岭山脉阻挡了黄土的漂移。所以陕北多黄土,但庄稼难成,一个原因是那里黄土堆积的太多了,地下水就深深的被埋在黄土之下,少灌溉而多流失。

  关中道的土地细腻,走到地边,顺手抓起把黄土,用力一捏,打开手掌一看,那黄土就象湿的面粉样在手里成了团状。

  关中道的土地肥沃,顺手折下只柳条倒插进去,过几天去看,那柳条慢慢的倒长着新绿的叶子,这话有些夸张,但土地的肥沃确实真的事实。

  如此肥沃的土地决定了关中道人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社会中不用奔波也能丰衣足食,所以关中道人多了些厚道,少了些陕北人的狠,也少了陕南人的精,所以吃了这些人的亏的关中道人也就把这两地的人称作“北山狼,南山猴”了。

  土地的肥沃决定了关中道成了西部的大粮仓,也成了灾年各省灾民的目标地,四川也是粮仓,但那高高的秦岭挡住了饥饿灾民的两条软腿。进了潼关,关中道就是一马平川,所以灾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进入关中。

  这些灾民灾年来,灾年过了很多也就不走了,做上门女婿的做上门女婿,嫁给关中人的就当媳妇,慢慢的也把自己当作关中人而自豪。关中人因为常年接纳这些灾民,胸怀在厚道上也多了宽容和接纳。不鄙视不小瞧这些外来的人。

  这些厚道也常常的被一些刁恶之徒的利用,游手好闲不喜欢劳作,就假扮了乞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沿街串巷骗那些关中老太太,害的那些善良的老人,哭的象个泪人般还要颠着个小脚急急的回家,拿出几个雪白的大馒头硬是塞给他,假如是吃饭的光景,那不用说,把那家伙叫回家,当了客人,盘上盘下的招待。和陕西交界的几个省,没有那个省的人不知道关中的富裕,也没有那个省的人没有受过关中的恩惠。

  和关中有着不解之缘的是河南人,这些中国的吉普赛人因为那条母亲河的原因便常年在外流浪,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河南人,在世界上,除了河南省,最多河南人的就是关中道了,有一部小说叫《黄河东流去》,写的就是当年黄河决口,河南人逃亡关中的过程。

  而其他省的人,就很少是逃荒了,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的人知道关中道的地好麦子多而劳力又少,就在每年农忙的时候沿着古丝绸之路现在的西兰公路大批东下,浩浩荡荡到壮观,肩上挂着镰刀,腰里别着空空的烟袋,身上背着空麻袋进入了关中。等回家的时候,除了镰刀的仞子短了些外,那些空的也成了实的,当然,腰包里也多了些钱财。关中人习惯在某个人的职业后面加上个客字来称呼这个人,一是称谓,另一是直接指出这人的职业,譬如以做饭为主的就叫“勺勺(音SHUO)客”,以做豆腐为主的就叫做“豆腐客”。这些来关中收麦子的人,关中人称呼他们为“麦客”。

  每年的阳历6月份,关中道就挤满了这些麦客,一般的这些麦客在关中道的最东段割起,一直往西,因为关中道的麦子是由东向西熟的。这些麦客们一直割到关中道的西边,关中道的麦子也完了,离这些麦客的家也近了,于是收拾起镰刀,羡慕的再看一眼富饶的关中,点一下腰包里的钱,夹着镰刀不舍的就回去了。往往的是来的麦客多,回去的少些,因为关中道的人少地多,精壮年轻的后生麦客就被有些家中多地而无劳力的顾主或者招为长工,或者就把那美丽的女儿嫁给这麦客,让他成了自己的半个儿子,当然是要上门的。关中有八大怪,其中一怪就是“女子不对外”,不对外并不是和外来的人不通婚,而是要守在关中道里,这么肥沃的土地谁愿意离开?这些麦客们在帮了关中道人之后也小富了自己。也给关中道留下不少的故事。关中道的人就说咱不出门也知道天下哩!

  从古到今,关中周边的人都是关中人的受益者,关中人看到这样,丰衣足食的也就懒的出外,“老婆娃娃热炕头”是关中大多人的最高追求。

  直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候,关中人真正的落在了全国人民的后面。造成这种落后的最大原因就是关中道长期以来的丰衣足食,丰衣足食时间长了,人也就懒的进取,关中有句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就是这样的思想的反映。

  关中人不能出外,出门不到一个月就想老婆、想孩子、想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想自己家里的牛想自己家里的地,实在想得不得了了,就想着法子回家,在外打工的,宁愿不要几个月的工资辞了工就直奔自己家的热炕头。

  所以现在的关中人不愁吃不愁穿但很穷。不过,这些年来,关中道人的思想也转变了不少,把以前的纯农业大部分改为经济作物,种了大量的苹果树,渐渐的有了些活钱。但是,还是围着自家地转,出息不了多大。

  =====================

  关中八大怪

  其实,说到关中,什么多余的话都不用说,只把那八大怪给说清楚了,那关中的风土人俗就昭然若揭了。

  1.老婆帕帕头上戴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有七大功用:既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可谓既经济又实惠。
  2.家家房子半边盖
  何为半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样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3.板凳不坐蹲起
  据说,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这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
  4.面条宽得像裤带
  5.锅盔大得赛锅盖
  6.油泼辣子一道菜
  西北人粗之更甚,单从他们的饮食中即可见一斑。八大怪中的“面条宽得像裤带”、“锅盔大得赛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是一个特别形象的概括。
  7.秦腔大戏吼起来
  8.大姑娘不对外

  ======================

  关于关中风情,也可以来这里看看~

  http://www.shaanxi.cn/sx_into/sqcf/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