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杨仪与魏延发生争斗,为何魏延没人愿意支持?

2025-01-05 22:56: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在得到汉中以后,这位贤明的君主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任魏延为汉中都督。都督是很大的官位,在以往除非特别优秀的顶尖将领,军事素养一流者都很少获此高位。刘备不将汉中都督的职位留给自己老弟张飞,反而提拔草根出身的魏延,这着实让人难以信服。

当初诸将开会时,刘备便在大庭广众询问魏延:如今身兼重任,日后如何打算?魏延答:倘若孟德倾举国之力相侵,我为您抵挡,若是魏国将领带着数万大军来,我就为您吞没他。魏延是兵卒出身,能说出这样狂妄的话,虽然和他超凡的军事能力挂钩,但也离不开其本人自大的性格。事实上,蜀汉集团中与魏延玩得好的没几个,只有刘玄德赏识他的才干,其他人都因为魏延骄傲自大的性格对其远之。尤其是在被封侯以后,魏延更加看不起其他人,只有刘备和诸葛亮的话他能听进去。

刘琰是蜀汉集团忠心耿耿的老臣,多年来功劳苦劳甚多,他的地位要比魏延高得多。有一次,魏延与刘琰发生分歧,因此吵架,当时魏延是什么态度?口出狂言,放肆无理。刘琰对他没有办法,最后还是诸葛亮出面亲自指责刘琰事件才得到解决。诸葛亮是个城府特别深的人,他看人很准,深知魏延是个居功自大恃宠而骄的将领,因此打着宁可得罪小人也不得罪君子的态度摆平此事,倘若诸葛亮当着他人的面责怪魏延,虽然合情合理,但很可能导致后者谋反。

这个问题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彻底暴露,当时诸葛亮病入膏肓,他生前将蜀军后来的目标以及国家要治理的方向都做了大纲,交给杨仪等人。最后又补充大军撤退由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拒绝,那就随他去。

杨仪顺着诸葛亮的意思照办,让魏延断后,当时蜀军各将无一例外都听杨仪的话,只有魏延怒发冲冠,不把杨仪放在眼里。魏延带着自己部下连夜赶程,赶到杨仪大军前面,把栈道全部烧毁。之后便有了杨仪与魏延互相指责对方谋反一事。各位想想,一个平日里以自我为中心的傲慢者会得到支持吗?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果然造反,假装投降的马岱当着两军将士的面一刀斩了魏延的头。

回答2:

诸葛亮死后,已经料到了魏延会造反,所以早早的部署了对策,让杨仪率领大部队先撤,姜维跟随其后,而让魏延断后。这个部署就是防止魏延叛变。同时诸葛亮的威望在那里,所以魏延的部队听说他要造反也没有多少愿意支持他的。

回答3:

因为魏延是一个投降而来的将领,在人们心中他是不会得到其他人的支持的。

回答4:

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发生争斗,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谋反,结果很多大臣认为最有可能谋反的是魏延,就这样魏延因谋反重罪被马岱所杀,那么为什么没人愿意支持魏延呢?
其实从书中记载来看,说魏延谋反有些牵强,之所以没人支持魏延是因为担心他手中的军权,一旦魏延谋反,那么后果不堪设想,而且魏延居功自傲,骄横孤傲,在朝廷和军中没人愿意和他交流,得不到支持也是自然的。

回答5:

因为诸葛亮生前就对魏延不是很信任,因此在诸葛亮死后,这样的一个传统被继承了下来,所以许多人都对魏延不是很待见。因此,魏延在这时候已经被孤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