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司马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12-28 08:00: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司马懿如此厉害,为何在早期一直被埋没?

 漠骆,对世界仍然抱有美好幻想

司马懿建安十三年接受曹丞相征召,为丞相府文学掾。

这年他三十岁。

不久之后的赤壁之战,司马懿没有参与;而魏武后期那些战事——建安十四年战孙权于合肥,十六年战马超于潼关,十八年战孙权于濡须,司马懿也都没有参与。如果有,想必晋书是会大书特书一笔的。

所以,问题不在于他太年轻。

而且实际上,司马懿第一次被曹操征召,是七年前的事情。

建安六年,司马懿二十三岁。这时曹操刚在官渡赢了袁绍,听说司马懿聪明,辟之。

司马懿称病不去。

(呐,关于这段历史呢...熟悉三国杀的同学们知道,张春华有一逆天技能叫“绝情”,说的就是司马懿装病那会有一天忽然下雨,司马懿想起来自己有一堆书在外面晒着,急忙跑出去搬书,结果被一婢女看见。张春华心想这病被人知道是装的就要出事,二话不说抄家伙杀了这婢女。嗯,老奸巨猾之人果然就要配心狠手辣之妻。)

所以不是司马懿被埋没,是他不想露锋芒。如果他想,他本来可以在曹操还只是个普通军阀的时候就来到他身边,建功立业,成为魏武之名臣。

可是他宅了七年没有出山。

司马懿不想建功立业么?当然不是。虽然他这时肯定没有想过要做权臣,但如果他本来有做隐士的心思,至少后来司马昭对九锡虚情假意半推半就的时候,肯定会顺嘴提一句的。

何况,冒着危险卧床七年,甚至狠心杀了小婢女让正室夫人亲自下厨做饭,正常的隐士可干不出这种事来。

《晋书. 宣帝纪》说,“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

房玄龄们简直拿读者当猴子耍,以司马宣王狼子野心,会在乎汉运方微?

如此坚卧不出,他一定是在规避着出仕将会造成的某种风险。

司马懿向来谨小慎微、而又擅长等待。高平陵之变前他为了麻痹曹爽等待最好的下手时机,装病装了两年。

建安六年,对于司马懿来说,不是个好的时机。这时候出山,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曹操虽然在官渡赢了袁绍,但袁绍在河北仍然拥有极大的势力。如果不是袁谭袁熙袁尚熊孩子胡闹,河北没准到后来还都是袁家的。曹操此时,绝不敢说自己几年之后会成为中原霸主。司马懿当然也不会这么神机妙算到这一步。

何况,司马懿的老家河内,正好处在曹操和袁绍势力的交界处。

司马宣王为人,从来都把赌注压在必胜的选手身上。

而此时,他还看不出来谁有必胜的把握。

就算赔率会变得不那么诱人,至少不会输。

另一方面,河内司马家不是传统的士族,而是属于地方豪族(大地主),在司马懿祖上三四辈左右才跻身知识界,和各阵营中的核心文人都交集不大。河内士族的影响力也不如荀彧钟繇这些颍川士族,并不是曹操人才战略的重点,也没有像颍川集团那样和曹操阵营有什么交情。

所以他一直等到了袁绍势力全灭,才果断投奔了曹操阵营。

可是即使在做了曹操的属下以后,一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长达十二年时间里,司马懿也没有在任何大事上有任何作为。

曹操时期的司马懿是积极进言的。得陇望蜀,建议屯田,劝阻迁都,他都说过话。但他并没有为此得到什么升迁机遇,他的言论,起到作用也并不多。

知友提到关西集团相比于颍川集团在地位上的劣势,这是很重要一方面。前辈说过了,我就不多说。

另一方面在于,曹操对司马懿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

《晋书. 宣帝纪》:“(魏武帝)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宣)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所以司马懿为了不让魏主怀疑自己,一直干一些琐碎的弼马温工作,比如丞相府里割草喂马的事,他都亲自过问一下。

直到夺嫡之争。

很多人认为司马家在夺嫡之争里,下血本押宝曹丕,押中了,一夜暴富。

没那么简单。

以司马懿官渡之战后都不肯投奔曹操,非要等七年看天下局势发展的谨慎,会选择简单地押宝一方?

事实是,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为曹丕近臣的时候,他的弟弟,后来的安平献王司马孚,是曹植的文学掾。

曹植彻底失势后,司马懿升为曹操的军司马。而他不久就向曹丕推荐司马孚,去做太子中庶子。

中国历史上能在“谨细”这一点上胜过司马懿的,恐怕没有几个。

此前的司马懿,升迁确实不够快。

他在曹丕那里投机成功,升为军司马的时候,三十九岁。这个职位原来是荀彧做过的。荀彧拿到这个官印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可是后面就不一样了。曹丕上位,凭之前多年朋友交情,司马懿应该是终于能混出个名堂了吧?

“魏文帝即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顷之,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司马懿就做到了尚书右仆射;五年,假节,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魏文帝年间,司马懿屡屡升迁。

可是他就并没有什么耀眼的功业。

黄初年间司马懿平步青云,靠的多是作为曹丕旧部亲信的情分,不然为何晋书竟不写其升迁前的功绩?与晋书对太和年间司马懿每次出谋划策领兵征战都细加刻画不同,黄初年间的记载,全都是一笔带过。

这几年,司马懿真的毛都没做。

确实,他没有兵权,可是没有兵权总可以帮着曹丕出谋划策,提出些内政外交方针政策吧?都没有。

为什么?

因为用不着。

司马懿最终的目的,是权力。帝国不至于在曹丕这里崩溃,那么就不需要他挺身而出为国出力。反正,他要升迁,作为曹丕手下的老红人,那时顺理成章的事情。

再者,曹丕绝不是什么明主。在后宫,赐死甄姬;对旧臣,欲杀曹洪;对外国,加孙权九锡。能做出这些荒唐事的君主,并不值得信任。

所以我们看黄初年间那些真正出谋划策的臣子,如刘晔、蒋济,反而大多没有得到曹丕的认可。

要是以天下为己任屡屡进言,没准多说了一句错话,以后皇上就不喜欢他了呢。

这种傻事,老谋深算的司马宣王是不会做的。

他又算对了。曹丕死时,指定的三位顾命大臣,是曹真陈群司马懿。

按曹丕的想法,曹真是宗室军人,陈群司马懿是亲信文官,相互制衡,权力结构稳固。

可是曹丕又一次失算了。宗室掌控兵权的体制毕竟本身存在漏洞。司马懿迅速取得了兵权,迁骠骑将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并且迅速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司马懿,直到这时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太和四年,司马懿迁大将军,成为帝国之内仅次于大司马曹真的第二将军。一年后,曹真死。

大概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开始打起了大权独揽的主意。

之前的他,或许没有过统摄天下的意思。他想要升官,但大概自己也没想过到底能升到什么程度。而现在,他忽然间看到了权力顶峰上放射出来的一星光芒。

魏明帝托孤之后,司马懿已是四朝老臣。小曹爽肤浅的权谋,相比于他经历过的六十年风雨来说,已经可说不值一提了。当年那些他需要仰视的重臣一个个死去,甚至世上已经不剩下几个人能和他平起平坐。此时能阻止他的,只有一直眷顾于他的天命了。

他的野心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到此时,已经不可收拾。

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后面最著名的的高平陵之变,只不过是他一生政治艺术的一个高度概括罢了。其实司马宣王的城府,早在他二十三岁那年就已经深不见底了。

 沃金,心眼小,报复心强,记性好。

题主您这个问题其实不成立,司马懿并没有“不受重用”。

事实是,他非常受重用,也并没有被埋没。

提前说一嘴,《晋书》里描绘的司马懿不欲屈节事曹魏,还有曹操忌惮他的那些话,就别信了。

本质和刘邦是他妈跟龙啪啪啪生下来的这种奇闻差不多,都是起美化作用添彩。

《晋书》对司马懿的美化,还有遮羞的功效。

因为站在传统士人道德立场来看,司马家是百分之八百的奸臣,毫无忠贞可言。

哪怕是正史,也不是没有预设立场的。

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史料,才能保证不会得到一个完全扭曲的人物。

这更显得良史的可贵。

晋朝史官为了回避不忠的事实,只能找一些借口来迂回表达司马家叛魏的正当性。

如果从一开始,曹操就想将司马懿置之死地,无疑就给他日后的篡权增添了合理依据。

曹操从后面叫他,司马懿显现狼顾之相,曹操大惊于是深忌之,这种事当个乐听就行了,别认真。

更别提为了把司马家爷仨描画的伟光正,还让司马师、司马昭哥俩上演一出绝食的好戏。

说司马懿年老跟张春华拌嘴,张春华绝食,司马师哥俩陪老娘一块绝食。

司马懿怕饿坏儿子,只能跟老婆子服软。嘿嘿。因为不忠,所以要孝。

我不认为司马懿推辞征辟有什么大不了的,张春华杀奴婢那事儿,是吃醋的可能性还比较大。

这些给司马懿遮羞的话,有两条永远说不通。

如果曹操真这么顾忌这个人,他脑子得多有问题,才会让司马懿当曹丕的太子中庶子。

自己眼里的大毒草天天围着继位人转悠,居然听之任之,这是曹操的智商吗?

其次,就算曹操真的顾忌司马懿,不待见他,那曹丕怎么说呢?

曹丕对司马家可谓有大恩,司马懿更是曹丕四友之一,临终任命的三个辅政大臣之一。

如果曹操视司马懿为祸害,所以司马懿有理由不忠于曹操,那他可没借口对不起曹丕。

《晋书》在编撰时,直接照抄了大量西晋官方宣传论调。

这些官方宣传,就跟汉高祖是龙种一样,都是为了塑造舆论,给自己找合理性。

在跟司马懿同时期的各种史料里,根本找不到曹操不喜欢他的记载,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甚至《晋书》里对司马孚的形象塑造,也是相当别有用心的。

高平陵事变时和司马师一起驻军司马门,事后还因功加封。

说司马孚是魏国纯臣?可别糟蹋魏国了……他们是一大窝狐狸啊。

跟《晋书》的论调正相反,曹家祖孙三代,对他们司马家都很不错,特别是曹操和曹丕。

再说了,就凭曹丕那个怨妇劲儿,如果他爸比特别讨厌自己的好朋友,肯定会写文发牢骚的。

为什么上面说司马懿推辞征辟没啥大不了呢?

咱来把这个事儿捋一下。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

这是《晋书》里司马懿同志的履历。先是“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然后曹操才派人征辟他。

参考另一个被举为上计掾的姜维,“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

这是一个入职的流程,如果应招了征辟,就等于认了之前郡里的举荐。

司马懿这次会拒绝征辟,诚然有袁曹局势不明的考量,另一条是因为举荐的人。

这个人是谁呢?

“建安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公遂济河,围射犬。……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建安六年时任河内郡太守的就是这位魏种,他是兖州人。

这个魏种后来也没有更多事迹流传,我一直很好奇陈寿特意记这么一笔是什么用意。

当时曹操的阵营里,文官系统由汝南与颍川的士人把持,部队系统由沛国与谯郡的武人把持。

兖州人的代表就是程昱,他是曹操的五位谋主之一,但是兖州人在曹营的地位,远不如颍川人。

说起来,因为不待见举荐人而拒绝征辟的事儿,程昱也干过。

当初刘岱很赏识程昱,但他不看好刘岱,拒绝了几次征召。后被刘岱表为骑都尉,程昱索性装病。

建安六年的司马懿和当年的程昱一样,他可不打算把自己跟弱势的兖州士人绑一块儿,不领那情。

什么人的举荐能够入他法眼呢?当然是颍川人。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曹操做丞相是建安十三年。

隔了七年,是谁把司马懿举荐给了曹操?

《后汉书.荀彧传》:“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腢、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

《荀彧别传》:“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锺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颍川人老大,曹操阵营内第一文官。

这面子足够大了,于是搭上了颍川人关系的司马懿同学就痛痛快快的赴任去了。

后来司马家和荀家的亲密关系,也证实了荀彧对司马懿的提携。

司马懿曾经称赞荀彧:“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见到了荀彧的儿子也称赞:“荀令君之子也。近见袁偘,亦曜卿之子也。”

后来司马懿靠着抱荀彧大腿,终于拉拢到了颍川人。

在他玩死曹爽的过程中,颍川人的支持功不可没。

所以对于司马懿之前的所谓不欲屈节事魏,不过是待价而沽罢了。

他需要一个更有背景的关系,给自己的政治生命准备更高的起点。

而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当时大部分士人都是这么干的。

不欲屈节纯粹是瞎扯,他可热衷功名利禄呢。

司马家并非是根正苗红的读书人。

他们老家河内,与河东、河间并称三河之地,紧靠边疆。当时那附近盛产白波贼和匈奴。

三河出豪壮武人,最有名最厉害的三河武士不是本多忠胜,是关云长。

司马家自称司马卬后人,楚汉相争时的赵国武将。

千万别误会司马懿是军师谋主,那都属于兼职。他家是祖传的将种。

从爷爷司马儁才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居然坐到颍川太守。到司马防这代产生质变。

河内跟颍川的距离并不远,以司马儁的履历来看,司马家跟荀家应该还是老相识。

不过在当时将种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经学传家的世家子弟才值得炫耀,司马懿为了打入这个阶层,也努力了好久。

他跟荀彧、曹操,这两位其实有相似的烦恼。

曹操是公公的孙子,荀彧的父亲曾被迫和中常侍唐衡联姻,给荀彧找了位公公老丈人。

他们都曾经或不被传统士族接纳,或被士人们讥笑。

司马懿这个将种充大瓣蒜,靠着河内老乡四处美言装名士派头,估计很能引起二位前辈会心一笑。

曹操和曹丕对司马懿真挺不错的。

司马懿光和二年才出生,他五岁的时候曹操正忙着和人围殴黄巾军呢。

老曹和吕布互相抽出脑浆子来的时候,司马懿才十五。

他倒是想不埋没,这么个小孩子在曹操早期除了当个书童,没有任何作用。

等荀彧征辟他,可以抱上梦寐以求的颍川大腿了,都已经建安十三年了。

那年老曹正忙着南征,刚入职的司马懿的主要工作是陪曹丕读书,这一年曹丕刚二十一。

曹操得多二,才会让一个刚入职的家伙这时候进来参与军谋大事。

后来司马懿就在曹丕的亲密小伙伴这条道路上愉快的奔跑着。

从他接受征辟,到曹操病死,只有八年时间。

手下人才济济的曹操就是有心重视他也没那机会。

司马懿根本就不是曹操时代的人。

因为一直是曹丕的亲信,后来曹丕曹植夺嫡的时候,他除了曹丕也没别的选择。

在这时候出力最多的其实是曹丕最亲爱的吴质,但司马懿总算是跟对了人。

曹丕是个很重朋友情谊的人,登位后非常对得起这些老伙计。

黄初元年司马懿先为尚书,随后又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到了黄初二年,已经是尚书右仆射。

黄初五年,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啊伙计们,曹丕已经让他参与重大决策了。

恩宠无比,五年时间,这升官速度比火箭还要快。

曹丕病逝后,遗命的三个辅政大臣,就是宗室曹真、颍川代表陈群、河内人司马懿。

恰好这时候司马懿又碰到了一个好机会,孙权趁曹丕刚死,派诸葛瑾来打秋风。

孙权和诸葛瑾一人带一路,同时进军。诸葛瑾这路就被司马懿抽了回去,斩首千余。

这应该是司马懿第一次单独领兵上阵,他的运气简直太好了。

不光对手是东吴这群进攻白痴,更是诸葛瑾这个军事上没什么出彩亮点的软柿子。

军事天才司马懿体内司马家将种的血统觉醒,三河武士的血在燃烧。

两年后就创下了十六天破城斩孟达这种佳绩,当时的司马懿肯定有种找到灵魂归属的感觉。

然后就被葛公教育了两次怎么做人,帮助司马懿领悟了一生的奥义——神龟流龟缩功。

如果说司马懿在初始就包藏祸心,要寄生在曹氏内部蚕食,那太不现实了。

《火凤燎原》里状司马之多智而成妖,那毕竟是漫画。

初平元年讨董卓时司马懿才十一岁,哪儿来的城下一聚呀。

曹丕在位时对司马懿的恩宠,正是他幸福人生的开始。

那时候的司马懿兴许还有着美好幻想,假如曹丕命长一点,没准他早就当上三公了。

后来司马懿的篡权,最开始应该是基于一种危机意识,伴随迅速的膨胀。

曹丕是个重度文人病晚期患者,有着很强的文人气质,以及文人式的轻狂。

在他任上,迫于曹氏与颍川士族一贯的合作关系,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这确保了世家大族子弟在权力阶层的世袭。

但曹丕同时还干了一件事儿,就是督促察举制在全国各郡的推行。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是相悖的,九品中正保证高门步入仕途,察举则给了寒门士人机会。

曹丕最好的朋友之一吴质正是出身寒门,由于寒门出身,吴质一直与世族不睦。

他的仕途也很早止步不前,按照曹丕的性格,如果吴质出身再好一些,地位不会比司马懿差。

简单来说,曹丕时期与颍川士族集团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了。

后者企图控制文官阶级,形成皇权之外的政治力量。

前者想要稀释门阀对政治的影响力,寻找制衡的手段。

其实这种努力从曹操杀孔融开始就一直在进行。

这种矛盾在曹爽时期达到极致。

皇权与门阀的既得利益产生冲突,作为抱颍川大腿起家的司马懿被雪藏,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热衷于功名的司马懿怎么可能甘心自己的政治生命就这么完结。

高平陵之前的司马懿必然是充满担忧的。而曹爽和门阀的矛盾,毫无疑问给了他一个绝好的机会。

门阀的初衷只是为了维持住既得利益,架空曹爽。

以司马懿对蒋济、高柔等老臣的口头保证来看,最初门阀阶层是将事变视为内部矛盾处理的。

只要搬掉曹爽这个改革派,保住门阀的地位和权益就好。

那时候他们绝对没有改朝换代的念头,毕竟就算换代了,地位也不会更高,又何必冒险。

于是司马懿在世族的支持下,端掉了曹爽。

尽管现在将司马懿与曹爽的矛盾渲染的如何厉害,但其实他不是和曹爽冲突最激烈的人。

给个太傅的闲差在家养老,这已经是很优厚的董事级待遇了。

更何况曹爽居然还会放任司马师担任中护军。

曹爽就算再笨,一个有一点政治智商的人也不可能会犯这种傻。

如果他真的把司马家视作眼中钉的仇人,这就是自杀。

热衷功名,擅长寻找机会的司马懿,不知道这时候和曹爽达成了什么协议才会换来这种结果。

反正为他讳饰的《晋书》肯定不会明说。

结局就是,深受曹丕恩宠的老臣司马懿,在门阀支持下发动政变。

曹爽得到了门阀对他人身安全以及个人资产的保证。

由于自曹操时期开始,曹氏与门阀的友好合作关系,双边达成了共识。

曹爽走人,门阀上位。这本是极好的。只是有一个人变卦了。

司马懿的变卦究竟是蓄谋已久,还是事成后的顿悟,无法考证。

但他的权力野心真正膨胀,显然是在此时此刻。

一个被雪藏两年,以自保为主的人,当其时所考虑的必然是生存。

而热心功名的权力动物被唤醒后,张开血淋淋的大口就属于本能了。

简而言之。

曹魏的灭亡,恰恰是由于司马懿没有被埋没。

“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

还是曹丕想的明白。

天网恢恢呐。

刘裕把刀架在晋恭帝脖子上时,不知道司马德文有没有埋怨过他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