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记载:“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马。”有人据此推断,便面是折扇。理由是“驸马”是扬鞭抽打马,所以才要合拢折扇才能赶马。另一说“驸马”是轻抚、轻拍。《史记·吴王濞列传》:“因驸其背”。《三国·魏书·武帝纪》:“驸手欢笑”。
唐代人颜师古为之作注:“便面,所以障面,盖之类也。不欲见人,自以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沙门所持竹扇,上褒平而下圆,即古之便面也。”所以,这里的“便面”不是折扇,是种上方下半圆的竹扇,直到唐朝僧人依旧在使用。 《蕉窗话扇》中写:“折叠扇通称折扇,古名聚头扇,又有称为聚骨扇者,始于北宋,其滥觞则远在南齐。《南齐书》:‘褚渊以腰扇鄣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
此外,四库全书本《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十二月戊戌,以司空褚渊入朝,以腰扇鄣日。”下有元人胡三省作注:“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自此便不断有人以之为据将折扇定为南齐所有。
清人钱泳《履园丛话》卷三《考索·扇》也是持用此说:“宋《通鉴》:‘褚渊入朝‘ 以腰扇障日。“胡三省注云:”腰扇’ 佩之于腰‘ 今谓之’折叠扇。’则隋唐时先有之矣。”这也是认为折扇在中国南齐时已有的原因
王雪涛《画扇》一书写:“南齐时就有了折扇,而在折扇上进行书画创作始于南宋初期。”洛文《扇子昔谈》:“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但胡三省从“腰扇佩之于腰”,并判断“今谓之折叠扇。”这其间没有举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所以胡三省的说法存疑。“腰扇”之名并非指其“佩之于腰”,而是言其形状中部较窄,两端宽阔,是一种中腰收缩的扇子。擅长考据的清代学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清人桂馥《札朴》卷四《腰扇》条云:“腰扇如腰鼓,谓中腰瘦减,异于团扇。”周一良非常赞同此观点,他在《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腰扇》写:“桂说是也。折叠之扇自北宋时始传入,南北朝时尚未有之。方以智《通雅》三十三《器用门》、梁玉绳《瞥记》七皆引宋人著作,论证北宋始有折扇,举证详确。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为折扇‘其来久矣’,则非是。”清人姚范《援鹑堂笔记》中也指出胡三省说的腰扇,“亦是团扇,曲之可卷舒,与今日所谓聚头异。”更何况,“腰扇”之名也并非始于南齐,东汉已见之,写作“要扇”,其物则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论》:“周人墙置。”东汉高诱注:“周人兼用棺椁,故墙设,状如今要扇,画文,插置棺车箱以为饰。”晋张敞《东宫旧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纳妃同心竹二十,单竹扇二十。”“漆要扇”即漆饰的要扇。腰扇是一种比较大的屏扇,因形状中腰收缩而得名,主要起遮蔽或装饰的作用,根本不是折扇。所以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对此批正道:“胡三省盖后世之物妄为附会耳。” 明人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器用·宫扇类》:“折叠扇贡于东夷 永乐间盛行。陆文裕得杨妹子写扇,折痕尚存,东坡言高丽白松扇是也。智按:孙《韵》注:‘ 搊(音同抽)扇。’则唐人已有矣。”明代何宇度《益部谈资》也说,川扇“唐时此地已尝制之”,《中国风俗辞典》“折扇”条即以此为据认为起于唐代。《扇子趣话》中写“唐宋时,刚刚产生的折扇制作还很粗糙,很难普及。”认为“到了唐代有了折扇”。
其实唐代孙编著的《唐韵》到明代时已经佚失,公元11世纪宋真宗时,陈彭年等奉召根据唐代流传下的《切韵》、《唐韵》等一系列的韵书进行刊定和撰集,重新修订成一本《广韵》。在《宋本广韵·有韵》原文中是:“ 搊,扇别名。”并没有确指“搊 ”是哪种扇子。即使是折扇,也只能说明宋代有折扇,不能作为唐代有折扇的证据。与方以智同时代的人陈贞慧则认为扇“抑亦团扇之折叠者。”而且方以智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写道:“……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折扇,盖自北宋已有之……《唐韵》有搊扇,殆亦折扇之萌芽呼?”即使搊扇是折扇的“萌芽”,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折扇。更何况,方以智也不敢十分确定搊扇既是折扇的萌芽。《汉语大字典》在“搊”字下云:“一种扇子的名称,即折叠扇。”《汉语大词典》中“搊扇”词条下直接说“即折扇”。 折扇出现于北宋的说法有诗句的题咏进行佐证。如:金·完颜《蝶恋花·聚骨扇》:“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缕小钿花草斗,翠条更结同心扣。金殿珠帘闲永昼。一握清风,暂喜杯中透。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褪入香罗袖。”
记得古装剧里面常有古代人拿着扇子,那种扇子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折扇了。小编一直认为那种折扇是一种很有文化气息的东西,记得拿着那种扇子的人都是古代的翩翩书生,总之拿着那种折扇,就有一种整个人很有气度的感觉。可是,折扇到底是起源于哪里,这一点确是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个定论。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折扇都有哪些来源。
源于西汉说
冯跃利书心经折扇《汉书》记载:"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马。"有人据此推断,便面是折扇。理由是"驸马"是扬鞭抽打马,所以才要合拢折扇才能赶马。另一说"驸马"是轻抚、轻拍。《史记·吴王濞列传》:"因驸其背"。《三国·魏书·武帝纪》:"驸手欢笑"。唐代人颜师古为之作注:"便面,所以障面,盖之类也。不欲见人,自以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沙门所持竹扇,上褒平而下圆,即古之便面也。"所以,这里的"便面"不是折扇,是种上方下半圆的竹扇,直到唐朝僧人依旧在使用。
源于东晋说
《扇子趣话》、《扇子的源与流》等书中认为扇子在东晋已经产生。其主要证据源于《晋书》卷二十九《文苑·袁宏》中,谢安取扇赠袁宏,袁宏答道:"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由于后来折扇又有"仁风"的雅称,所以有人认为此处谢安所赠即为折扇。但是,这从文中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此处所赠为折扇。且魏晋时期,清淡之士盛行执麈(zhǔ)尾(一种扇子)谈玄论道。《二十二史札记》云:"六朝人清淡比用麈(zhǔ)尾。"并且,《三国志》和《晋书》中并没有关于折扇的记述。
源于南齐说
《蕉窗话扇》中写:"折叠扇通称折扇,古名聚头扇,又有称为聚骨扇者,始于北宋,其滥觞则远在南齐。《南齐书》:'褚渊以腰扇鄣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不过那时还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说明它已不是少数人专用的了。"
关于折扇的来源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但是,折扇是有一定中国特色的一种代表作品,古人把山水画,诗歌写在折扇上,使折扇内容更为丰富。据说,如果现在还有古代的著名诗画家在上创作的扇子,现在肯定是价值连城啊。保存下的折扇也都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这些折扇上面的内容也可以反应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