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吴国鲁肃欲向关羽索要荆州,关羽不应允就杀人,夺会荆州。故在江边亭内摆下“鸿门宴”,亭外设下刀斧手,待关羽强硬时掷杯为号,群起杀之。关羽明知是计,却仅带周仓一人替关羽拿刀,关平接应,孤舟渡江前来赴宴。席间,关羽故意骂走周仓,使其先到江边准备,后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使其送自己去江边,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至此,关羽再次名震天下。
但最近几年,由于三国志等正史的普及,很多人都知道三国志中的史实并不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关于三国志中的史实叙述如下:
鲁肃传: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近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吴书》: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有这些史料,很多人就开始说单刀赴会的是鲁肃。还有的人,借此说明鲁肃的“大智大勇”和关羽的无能。从而这段记载也就成了吴迷们黑蜀及黑关羽的必用材料。
那么事实真如他们所言吗?不是。对于单刀赴会,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四个问题:
1. 谁是单刀赴会的主角?
2. 为什么会产生单刀赴会一事?
3. 单刀赴会中关羽为什么处于下风?
4. 单刀赴会背后隐藏了什么?
弄清楚这些问题后,我们也就明晰了单刀赴会的前因后果和细节问题,对于以此为基点攻击的关黑也就可以更好的展开还击了。
先看第一个问题:谁是单刀赴会的主角?
很多吴迷在知道三国演义所说不实后立刻改变口风说单刀赴会的是鲁肃。更有甚者把演义中单刀赴会关羽和鲁肃的位置调换来说这段历史。这完全是不看书或别有用心的结果。仅从三国志原文“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就可知道,赴会的还是关羽,邀请者是鲁肃。且双方都是只带一刀附会。所以结论是;单刀赴会的主角,既不是关羽,也不是鲁肃。鲁肃也不是不怕出事,他敢去是因为知道关羽不是许褚,鲁肃自己的安全有保证。这件事的本身,并不是双方那个人展示个人英雄主义的地方,不过是---------战场谈判。
再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单刀赴会一事?
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史料中得到答案。在刘备攻下益州后,孙权根据几年前的条约所要荆州。刘备则说打下凉州再说,于是孙权派兵强行抢走南三郡。刘备得知后,派关羽率军反击,自己也率军五万随后跟进。益阳前线,关羽军与鲁肃相持,于是鲁肃约关羽战场谈判,想争取和平夺下荆州。
这里唯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鲁肃为什么坚持和平接收荆州?我的回答是三个原因:1.鲁肃想减少吴军损失。2.鲁肃不想和刘备彻底闹翻。3.鲁肃想早点腾出手来在江淮一带发动进攻。其中第一点是直接原因。关于第二点,以鲁肃的主张联刘方针,他一定不会希望开战。因为一旦开战,孙刘联盟将彻底毁灭,吴国将两面受敌。一旦这种事发生,孙吴就凶多吉少。而如果和平解决此事,吴国在较长时间内就不用担心蜀国的威胁。所以权衡利弊,鲁肃还是会争取和平。关于第三点,当时曹操以兵向张鲁,江淮空虚,所以鲁肃不可能不心动。无论他还是孙权,都一定想早日移兵攻击江淮。综上所述,鲁肃一定会努力和平解决荆州战事,所以单刀赴会这一战场谈判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2010-4-18 15:22 回复
敬关羽者
雷震青龙戟
7位粉丝
2楼
然后看第三个问题:单刀赴会中关羽为什么处于下风?
在正史谈判中,鲁肃咄咄逼人,而关羽却看似被说的没有还口之力。于是关黑们又有话了:“关羽小人无能,本想以武勇之名吓死鲁肃,不想鲁肃大智大勇远在关羽之上,只只言片语就说的关羽落荒而逃,取得谈判的绝对优势。这也可以成为鲁肃远强于诸葛村夫的证据”云云之类的话,他们都说得出来。但事实上,关羽在谈判中处于下风,实在是另有隐情。
首先说明一点,鲁肃在谈判中有利的证据全部出自吴方记载,而吴书只会记载对自己有利的事,“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也并不一定是有理反驳,是强词夺理。垂死挣扎也说不准。所以关羽还真不一定处于下风,即使真的在不利地位,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具体原因,请看下面的分析:
第一:刘备欠着孙权“借走南郡”的人情,特别是当时鲁肃对于刘备有“救火”的天大情面,所以考虑到这些,刘备方无论何人都不会持有过于强硬的态度。基于同样理由,吴国方面可以底气十足的说话。第二:关羽是一名将领,不是逞口舌之功的刀笔吏。所以外交上打嘴官司这种破事自然不是他的强项。所以辩论中处于下风也可以理解。此外还有一种可能鲁肃的话太强词夺理,关羽无以答是认为不必和强盗扯淡。所以他才看似处于下风。(这个观点你不同意也不用向我丢砖头,个人有个人的观点,关羽确实无话说的可能性其实也不小)所以,关羽在谈判中处于下风,并不是因为他无能或鲁肃太强,而是因为客观条件决定了在辩论中他很难处于有利地位。
最后看第四个问题:单刀赴会背后隐藏了什么?
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单刀赴会一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战场谈判。它的背后隐藏的东西很多。在我看来有三点:1.荆州问题反映不是吴蜀地盘争端,而是根本利益冲突2.吴蜀联盟并不稳固3.在荆州问题上,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并不是蜀国而是吴国。
先看第一点,当时刘备借南郡时只考虑到以后如何赖帐,却并未想明白一个问题:荆州对东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吴国不可能长期放任不管。具体原因,吧内和其他人的文章中已经说的很清楚,此不复述。只提一点:荆州不得,吴国在南方将永无宁日。而对刘备来说,荆州是实施隆中对的必要条件,同样重要。所以荆州之争并不是表面上的抢地盘,而是吴蜀两国的根本利益争端,所以如未得到妥善解决,不发生五万人以上战役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可刘备却对这一点认识不足,诸葛亮也因不知名原因没有过问这件事。结果是五年后吴国背盟袭击,荆州失陷。刘备率军反击,虽有小胜最后也被陆逊烧了。刘关张均在这三四年中稀里糊涂完蛋去也。这与当初把荆州问题考虑的太简单有很大关系。
第二,吴蜀联盟是不稳固的。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个道理是很明确的。蜀国借走南郡近十年不还,关羽的5万江陵兵在上游守着,无论换成曹操,刘备,蒋介石还是本朝太祖,谁都不会安心。试想,谁愿意自己的上游有那么一个不属于自己庞大的武装,即使是盟友的。没人知道(至少吴国没人)蜀军会不会翻脸,什么时候翻脸。反观蜀国,刘备想以荆州为基地进取中原可孙吴势力却整天在荆州闹事想抢地盘破坏隆中对,自己的新妻子也被孙权抢了回去,这是刘备不可容忍的。因此,由于孙刘在荆州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两国联盟不可能稳固,一旦出岔子,吴蜀必会在荆州火并。这也解释了单刀赴会谈判不了了之的原因:双方都不会再根本利益上让步。
第三,在荆州问题上,得寸进尺。贪得无厌的并不是蜀国而是吴国。我们知道,江南四郡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借的只是南郡的一部分。所以正常的话,刘备交出江陵和公安就够了。但孙权想要的是什么呢?整个荆州。即使后来的三郡,面积也远大于不完整的南郡。再看鲁肃的话,他在讽刺刘备的同时也否定了刘备在赤壁之战的功劳。刘备之功三国志记载的很清楚:
先主传: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周瑜传;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
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
由此及另外史料我们可知,刘备的陆军在战争中立功不小,但这全被鲁肃说没了。此外鲁肃还就刘备借南郡时的目的做了修饰,把刘备大损了一番。这充分说明,吴方为了荆州已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此前,刘备拒绝妥协后,孙权竟率军直攻本属于刘备的南三郡,这也充分暴露了孙吴以催还荆州为借口抢荆州的用心。
最终湘水划界,刘备让出了南三郡。按说荆州应该已无领土问题。可吴国还不满意,四年后又搞偷袭抢占了荆州,杀了关羽。再过两年在老地方打了刘备,至此荆州完全落入孙吴之手。纵观吴国获得荆州的全过程,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巧取豪夺。不但如此,吴国还把责任全部推到了蜀国身上,实在是狡猾狡猾的。
以上我们关于“单刀赴会”本身及背后的隐藏成分做了一个分析,相信此后面对用单刀赴会说事的关黑,我们可以拥有更强的反击力了。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有一个“单刀赴会”的故事。但是在历史上单刀赴会的却不是关羽。如题,历史上真正“单刀赴会”的人不是关羽,那是谁呢?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历史上真正“单刀赴会”的和三国演义正好相反,没错,是鲁肃。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占据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孙权一面命令吕蒙强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备关羽增援。吕蒙陷三郡后,关羽果然南下,被鲁肃堵住。鲁肃以大局为重,为了说服关羽以维持联盟,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会谈。
谈判前,鲁肃的部下担心对方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去见关羽。但是,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
在谈判桌上,鲁肃不顾危险,据理力争,“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驳得关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尤其是鲁肃的一番慷慨陈词,更是令关羽哑口无言:“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
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这种行为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袒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帮助呢?” 最后,孙刘两家达成协议: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至此,鲁肃不但赢得了这场谈判的胜利,还维护了孙刘联盟的团结局面,其功可谓大也。
单刀赴会主人公明明是鲁肃,为什么却被按在了关羽的身上呢?《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有很大的价值,但是小说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物角色有自己的特点,所以难免会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
经常看《三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么一个人,他就是鲁肃,鲁子敬,小说当中他忠厚诚实在诸葛亮与周瑜之间两头受气。但真实的鲁肃是否跟小说描述的一致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真实的鲁肃。
文/无心独家撰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鲁肃,字子敬,是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与外交家。真实的鲁肃绝对不是小说那种看着傻乎乎的老实人。此人性格豪爽,饱读诗书爱好骑射。东汉末年奸臣把持朝政,官吏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他还仗义疏财,所以深得乡人们敬慕。有此周瑜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二话不说就把粮食赠予周瑜。至此之后二人结为知己好友。有高瞻远瞩和顾全大局的战略眼光,可以说孙刘联盟和后来的三分天下是他一手制定的。如果没有鲁肃前去联盟,孙刘必被曹操所击败。
小说中诸葛亮见他是老实人就欺他,就连关羽也吓他。屡次管刘备要荆州,刘备与诸葛亮总是推托,以至于东吴孙权指责他、周瑜骂他,可谓是里外不是人。真实的鲁肃可谓是大智若愚见识卓越。不管是军事上还是外交上,鲁肃一点也不输诸葛亮,诸葛亮有著名的“隆中对”,鲁肃也有“塌上策”。就是在陈寿的《三国志.鲁肃传》当中鲁肃每次的进言以及计谋几乎都是战略性意义的,且无有遗策,早早就料到汉室不可复兴,劝孙权保江东而自立。在得知刘备兵败弃樊走襄阳,鲁肃立即请示主公孙权,前去协商联盟。可以说正是这次孙刘联盟把刘备从历史的舞台下又给拉了回来。
后来得知刘备却得益州,鲁肃更是单刀赴会前去讨回荆州的长沙郡、零陵郡以及桂阳郡,大声喝叱刘备,辞色严厉最终成功讨回。在鲁肃一生的战略规划中,最为显其大智慧的就是借荆州了。刘备当时没有底盘,如果不借给他荆州,也不可能成为三分天下,那样仅凭一个东吴是无法与曹操相抗衡的。可以说鲁肃不鸣则已,一鸣便是衡量天下。可惜,他的一生只有短短四十六年,却无疑是三国最为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之一。
欢迎评论,你印象中的鲁肃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装13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