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纪含煤盆地聚煤沉积环境

2024-12-29 23:42: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东部,是全球第三纪环太平洋聚煤带的组成部分。老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陆东北部,新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南部云南境内。第三纪含煤盆地发育于古新世,延续至更新世,始新世及中、上新世聚煤作用较强。含煤地层厚度自数十米至2000 m,台湾含煤地层厚达7000 m。老第三纪沉积一般厚600 m以上,新第三纪沉积厚300m左右。第三纪含煤盆地面积一般较小,从小于1 km2至870 km2,一般为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老第三纪最大含煤盆地——南宁盆地870 km2,台湾新第三纪含煤盆地为1800 km2,南海、东海等其它海域含煤盆地规模较大。大陆范围内第三纪含煤盆地含煤面积为整个盆地面积的1/4~1/3。第三纪含煤盆地的形成均与所在构造位置特征相关联,构造线展布亦与其相一致。位于大陆东北部盆地构造走向一般为北东、北北东,位于西南部的处于几个构造带的结合部,构造走向亦随之呈北西、南北或北东向,位于藏滇板块上的盆地一般呈近东西向,而台西盆地则呈现北北东向。

含煤盆地的沉积环境与古气候密切相关,中国大陆在新生代时期古气候发生较大变化。老第三纪时,有一条自新疆至福建、浙江的北西—南东向的全球性干旱气候带,其北为温暖潮湿气候带,受大兴安岭、太行山、吕梁山的影响,以东降雨较多;其南早期较为干旱,中后期为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南岭以南降雨较多。现代海域部位的古气候为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受古气候条件的制约,老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形成于大陆东北部与南岭以南地区。新第三纪时,干旱气候带范围缩小,除大陆西北、华北西部为干燥气候外,大部地域气候湿润,分带不很明显。新第三纪亚热带北界南移,北方聚煤作用减弱,含煤盆地规模小,分布零星,南岭以南特别是云南境内,因印度洋季候风的影响,雨量充沛,植被繁茂,聚煤作用强。

老第三纪中国大陆古构造、古地理与白垩纪时期有明显的继承性,老第三纪含煤盆地分布与其有明显的相似性,除古气候因素外,主要是古构造、古地理因素所致。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影响,燕山晚期以来大陆东部形成区域性引张作用,形成北北东向沉降带与隆起带,老第三纪分布在华北和近海大陆边缘裂谷系,在边缘带充填了含煤序列,在大型断裂带形成含煤性较好的断陷盆地。

新第三纪构造格局又发生变化,大陆东部沉降带以大型坳陷盆地为特征,由于物源等成煤条件不匹配,在大型沉积坳陷中多未形成良好的含煤沉积建造,从而结束了早白垩世、老第三纪在大陆东北部为含煤主要分布区的历史。新第三纪时期,受印度板块的推挤,青藏高原及广大西北地区剧烈隆升,西部海域从大陆退出,位于第二阶梯的云贵高原处于陆内低洼区,在一系列的断陷洼地形成含煤碎屑岩沉积。在东部形成稳定的湖泊相细碎屑岩含煤沉积,西部发育洪、冲积相粗碎屑岩与湖泊相细碎屑岩相交替的沉积序列。台湾中央山脉以西老第三纪时为大陆边缘海槽,强烈下陷充填了巨厚的较深海相碎屑沉积。新第三纪,时升时降频繁,海水进退往复,形成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

第三纪含煤盆地充填序列与前有所不同,含煤地层由泥岩、粉砂岩、油页岩、淡水灰岩、硅藻土及煤层等细碎屑岩组成,油页岩、灰岩主要分布于下第三系,硅藻土多发育在上第三系含煤岩系中,在煤系地层中还夹有玄武岩、凝灰岩,下第三系含煤岩系之下有些还发育有膏盐沉积,台湾盆地含煤岩系还有海相灰岩层。含煤盆地充填特征差异很大,大体归纳为五种类型。第一类为水进序列,底部为粗碎屑冲洪积充填阶段,其上为湖泊相细碎屑岩充填与含煤细碎屑岩充填的稳定阶段,如梅河、舒兰、昭通盆地,当序列中组合较稳定单一时含煤性较好,当组合复杂多变时含煤性变差,如保山罗赛、合浦营盘。第二类为湖泊相细碎屑岩与含煤细碎屑岩相互交替序列,属于沉积物质欠补偿状态,此类序列含煤盆地较多,在北方此序列煤层发育较差,如桦甸、五图盆地;而南方则煤层发育较好,如禄丰罗茨、楚雄吕合、百色等。第三类为粗碎屑洪冲积充填沉积,进到含煤细碎屑沉积,由数个旋回重复叠加组成序列,盆地物源补给充分,环境不太稳定,煤层发育不太好,如宝泉岭、达莲河盆地,但景东大街盆地煤层较厚。第四类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与含煤细碎屑岩沉积组合。由于火山活动对聚煤条件的频繁破坏,煤层厚度较小,稳定性差,如宁海、繁峙盆地,但张北盆地火山充填间隔较长,环境稳定,煤层厚18.5 m。第五类为海陆交替相沉积序列,沿海海相沉积含煤盆地,覆水较深,含煤较差,如台湾、东海等盆地。除此而外,还有由多类序列构成复合式复杂沉积序列类型,如鸡东平阳、珲春、盐源盆地等。

第三纪除在东部沿海形成台湾、东海、南海等海域含煤沉积盆地外,中国大陆基本上为陆内沉积环境,形成陆相含煤沉积。在内陆沉积环境下,由于盆地相互隔绝,沉积特征、充填类型差异较大。多数盆地为汇水盆地,但盆地物源补给强度不同,沉积岩相带展布并不呈现明显的环带状,多为不对称状。在盆地充填演化过程中,以平静的湖泊相和泥炭沼泽相较为发育。大多数第三纪含煤盆地,沉积中心、沉降中心、富煤中心相一致。地层结构多为向上超覆式,说明多数盆地在充填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方式为整体升降,沉积范围逐步扩大。同沉积断裂或坳陷活动致使盆地沉积中心、沉降中心不一致。

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聚煤方式为湖泊淤浅沼泽化,沉积中心往往是富煤中心,煤层多属原地生成,盆地中心煤层厚度大、结构简单,边部厚度小、结构复杂,煤层底板或下部往往是较稳定的湖泊相细碎屑岩。盆地中冲洪积相不发育,盆地充填特征呈欠补偿状态。受同沉积断裂和坳陷影响的盆地,物质补偿充分,湖泊淤浅成煤过程明显,冲洪积扇前缘带聚煤强度较大,冲洪积扇间或物源不足地带覆水较深成煤较差。

第三纪含煤盆地多为向上超覆式充填,形成时间较晚的煤层比早期煤层稳定,新第三纪较老第三纪稳定。受盆地基底古地形的影响,煤层在数十米距离分叉、尖灭,煤层结构亦从盆地中心向边缘变为复杂,厚度亦变薄、尖灭。煤层在盆地充填序列中的发育方式可分两类。第一类煤层集中于序列的中下部位,层数较少,厚度较大,多达数十米以上,第三纪盆地中最厚的煤层为此充填类型,这种类型多发育在以细碎屑岩为主的第一、二类沉积组合中。第二类煤层发育在整个沉积序列中,煤层较多、较厚,但煤层不甚发育,有些盆地煤层分布较均匀(如珲春盆地),也有些盆地较集中呈煤组出现(如百色、梅河、宜良盆地)。

同一盆地一般只发育一个时期含煤地层,尚未发现同一盆地中有两个时期的煤层同时均发育的现象,说明适宜的聚煤条件难以在同时同地重复再现形成叠置型含煤盆地。

第三纪含煤岩系含煤层较多,最多达80多层,如昌台盆地含煤88层,一般含煤3~10余层,老第三纪含煤层数较新第三纪多。老第三纪煤层单层厚度一般为0~5 m,但抚顺单层含煤厚97 m。新第三纪煤层单层厚度一般超过10 m,滇东一些盆地超过100 m,如小龙潭、普阳盆地。先锋盆地钻孔煤厚达244.24 m,昭通盆地一般厚40 m余,最厚125.14 m。

一般而论,新第三纪的聚煤作用强于老第三纪,各种类型充填序列在新第三纪均能发育厚度较大和稳定的煤层,老第三纪较厚和稳定的煤层仅发育在第一和第二类沉积序列中。第三纪含煤盆地聚煤丰度高于其它聚煤期,如开远小龙潭盆地(N1)为12303×104t/km2,昭通盆地(N2)为5031×104t/km2,晚石炭世、二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聚煤丰度不超过3000×104t/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