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位医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用药的喜好,这种喜好不是对药物单纯喜好,而是指熟悉度,使用率。所以我尽量在大体方向上,尝试分析一下:
按照你给出的顺序,第一个处方以行气开郁为主体。
1、此方以“温胆汤”为基础:“半夏、陈皮”以“二陈汤”之主体而行气化痰(中医痰不仅仅包括看得见的痰,它是指人体体内一切水液不能正常运行,而阻于人体,造成病理),配以枳壳而增加行气导滞,降逆气。而此时,相对于“温胆汤”原方,枳实换成枳壳,是取消枳实利下,而保留正气,不至于体虚。(这是从此方整体以扶正,保留正气看出),并且不用茯苓增加去痰湿,原因有二:此方针对病人主要气郁为主;茯苓降泻,不利于此方整体托升正气。用蒲公英,而不用竹茹,增强消痈开郁之效,以此清解郁热。
2、佛手、青皮,木香——三者皆归肝经,木香疏肝止痛并合佛手以疏肝行气化痰,青皮佐陈皮,更增加破气开郁之效。
3、乌贼骨——化痰而补益精元,是为佐药。驱邪不伤正。
4、豆蔻——从此方整体可知患者体内淤滞很重,很容易影响水液运行,因此用豆蔻芳香醒脾化湿。
5、鸡内金——消食消痈之药,以此同豆蔻健脾,并消痈积。
6、黄芪、太子参——黄芪重用以大补正气,一是防止大量行气破气开郁之药耗损正气,二是病患正气不足,并且托毒固表,益气活血。太子参平补调节,补气生津,为病后修养调补。
7、藿香——芳香驱风解表化湿,固表卫气。于此方中有藿香正气散“人体自生正气,则邪不可干”之意。
第二个处方,相比第一方而言,增加蒲黄、五灵脂、白芷、田七粉,意图更加明显——行气消郁祛血瘀
1、“蒲黄、五灵脂”——为“失笑散”原方,善治淤血停滞诸证。
2、田七粉——活血化淤,定痛止血,并可补血益气。
3、白芷——解表驱风,与藿香更成藿香正气散之用意,并且消肿排脓而止痛。
相比较第一个处方,不用太子参,是由于邪未除尽,不用补药,以免闭门留寇。
我尽力至此,,,。。。
(于是我在此大胆猜测:如果是同一人服药,那么可能是先使用第二个处方,再使第一个处方。而且患者因气滞疼痛,血瘀等证,可能有疮痈之象,或者手术后等情况造成体内淤血成病。)
理气健脾,助胃消食,兼带祛瘀
体质是 脾虚气滞,并消化不良
1 胃酸太多 一般是肝气犯胃建议 中成药 逍遥丸和左金丸就行 2 你的方应加柴胡10 党参20 白术20 焦三仙各15 单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