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目标不同:
1、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预防自然灾害给人们生存带来威胁,农民尽量地多生产、多储备粮食以备不测,即以产量最大化为其生产目标,而增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劳动的投入。
2、现代农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因为现代农业像现代企业一样,雇主要向被雇佣者支付工资,只有劳动的边际收益大于工资时,雇主才有利可图,才会增加劳动投入。
3、传统农业要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将农业生产的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而完成这一转变的首要条件是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和农业人口压力的缓解,在巨大的农业人口的压力下,农业生产目标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技术含量不同
1、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凝结着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来实现的。传统要素是从农业部门内部和大自然中获取的,技术含量低,且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少,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较多。在这种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状态下,农业机械的使用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矛盾。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往往受到抑制。
2、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其要素大都是由农业部门外部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的。现代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长和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就意味着农业部门劳动力容量的减少。所以,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农业人口的战略转移是密不可分的。
三、经营规模不同
1、现代农业是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这一目标在小规模或超小规模的以满足自给性消费为目的的传统农业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在较大的经营规模上,农民摆脱生产者的生存压力,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目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2、现代农业是高收入的农业。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民都是比较富裕的阶层,收入很高,而这种高收入必须建立在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之上。
3、现代农业是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关键看它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而农产品的商品率必然与较大的农业经营规模相联系。
4、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传统农业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现代农业是利用现代机械技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必须有较大规模的作业空间,因而也需要较大的农场规模。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含义:
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
是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
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
*现代农业所具备的特征: 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形成对比,也是最大区别
(1)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所谓全过程的机械化,应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从种植到餐桌所有环节的机械操作。机械化不等于现代化,但它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或者说是充分的必要条件。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传统农业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
(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进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离开科技的注入,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像传统农业一样,停滞不前。
(3)增长方式集约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是落后的,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比,粗放经营是落后的。粗放经营与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集约经营与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进化,一个基本的同步条件是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一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与市场功能的发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产的目的上,产品自给自足的消亡与纯粹用于商品交换的转换,是现代农业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个“发挥”和“转换”的量变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趋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商品率如果达不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农业的现代化就“化”不起来。
(5)生产组织社会化:所谓生产组织,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立足于整个社会来设计这种过程、实施这种过程,就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青睐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要求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范畴的洲际化,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三要素”,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刻意追求的发展方向。
(6)生产绩效高优化:我们所要的农业现代化,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能否做到高产优质高效,这是我们检验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是产品产量低、质量次、经济效益低,那么,就应该问一问装备配置是否科学,生产工艺和技术是否落后,增长方式是否还停留在粗放的形态上,经营理念是否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否理想。结论可能会不尽人意。也就是说,生产的绩效如何,对是否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生产经营的绩效,应该是个实实在在的指标考核体系,比如:单位产量、优质品率、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功夫,应该下在提高绩效成果上。
(7)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这点跟传统农业思想截然不同,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思想是:自给自足。
现代农业
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是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所具备的特征。
(1)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所谓全过程的机械化,应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从种植到餐桌所有环节的机械操作。机械化不等于现代化,但它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或者说是充分的必要条件。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
(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进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离开科技的注入,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停滞不前。
(3)增长方式集约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是落后的,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比,粗放经营是落后的。粗放经营与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集约经营与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进化,一个基本的同步条件是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一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与市场功能的发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产的目的上,产品自给自足的消亡与纯粹用于商品交换的转换,是现代农业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个“发挥”和“转换”的量变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趋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品的商品率如果达不到一个较高的程度,农业的现代化就“化”不起来。
(5)生产组织社会化:所谓生产组织,就是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立足于整个社会来设计这种过程、实施这种过程,就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现代化的生产,应该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青睐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要求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组织的合理化、流通范畴的洲际化,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三要素”,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刻意追求的发展方向。
(6)生产绩效高优化:我们所要的农业现代化,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能否做到高产优质高效,这是我们检验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是产品产量低、质量次、经济效益低,那么,就应该问一问装备配置是否科学,生产工艺和技术是否落后,增长方式是否还停留在粗放的形态上,经营理念是否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上,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否理想。结论可能会不尽人意。也就是说,生产的绩效如何,对是否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生产经营的绩效,应该是个实实在在的指标考核体系,比如:单位产量、优质品率、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功夫,应该下在提高绩效成果上。
(7)劳动者智能化: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摸索,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中国传统农业经营思想是:自给自足。
区别主要在于人均劳动量,科技含量和亩产量。传统农业特点:采用简单的农用工具和机械,挖井修渠灌溉、人工沤肥、平整土地和修筑梯田,播种经济作物。广泛养殖家禽家畜。现代农业特点:采用现代农用机械、人工育种,现代化水利设施(滴灌、喷灌)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等广泛应用,杂交作物、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作物单产大幅增加,农业延伸产业发达,次级加工开始普及,畜牧养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
区别主要在于人均劳动量,科技含量和亩产量。
传统农业特点:采用简单的农用工具和机械,挖井修渠灌溉、人工沤肥、平整土地和修筑梯田,播种经济作物。广泛养殖家禽家畜。
现代农业特点:采用现代农用机械、人工育种,现代化水利设施(滴灌、喷灌)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等广泛应用,杂交作物、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作物单产大幅增加,农业延伸产业发达,次级加工开始普及,畜牧养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