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质不同
常温条件下,PH=7表示溶液呈中性。反应后PH=7,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强酸强碱反映,且H:OH=1:1,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第二种是,强酸与弱碱反应,比如盐酸与氨水反应,产物氯化铵会水解显酸性,因此盐酸要稍微多点。第三种是强碱与弱酸反应,比如氢氧化钠与HAc反应。
二、反应后PH=7,是反映后体系的H=OH离子,反应后PH=7可能是中和反应,也可能不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有可能反映后溶液显中性,有可能不显中性。
扩展资料
1、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 < 7,中性溶液的pH = 7,碱性溶液的pH > 7。
H+的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小;OH-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pH越大。溶液中H+或OH-的浓度改变,则pH会相应改变。
3、一杯pH为5.6的溶液,怎样增大它的pH值?1物理方法:加水稀释。2化学方法:加入锌粒、氧化铜、氢氧化钠或碳酸钙等物质(因为pH小于5.6,溶液呈酸性,所以要考虑酸的通性)。
加水稀释只能使酸性或碱性溶液的pH无限靠近7,但不能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4、测定pH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pH试纸。pH试纸的使用步骤: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将待测液体滴到pH试纸上,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和反应
常温条件下,PH=7表示溶液呈中性,而酸碱中和反应时,需要根据酸碱的性质进行判定:
(1)若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反应后溶液的PH=7,如稀HCl和NaOH;
(2)若强酸和弱碱发生中和反应,反应后溶液PH<7,如稀HCl和Cu(OH)2,这是因为铜离子发生水解反应,与电离出的OH-结合,使得溶液呈酸性;
(3)若弱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反应后溶液PH>7,如稀CH3COOH和NaOH,这时CH3COO-发生水解反应,与H+结合,使得溶液呈碱性;
(4)若弱酸和弱碱发生中和反应,反应后溶液PH待定,如稀CH3COOH和Cu(OH)2,这需要根据CH3COO-与Cu2+的性质判定。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类反应总称。中和反应后溶液可以是酸性,可以是碱性,也可以是中性。
比如:酸碱中和反应中,如果都是强酸强碱反应,而且反应恰好按照H:OH=1:1,则是中性,如果酸或者碱有一个过量的,那肯定就不是中性的了。另外,强酸与弱碱,和强碱与弱酸反应结果也不是中性,因为产物盐会水解,反应完成后产物盐水解后pH也不等于7。
反应后PH=7,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强酸强碱反映,且H:OH=1:1,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第二种是,强酸与弱碱反应,比如盐酸与氨水反应,产物氯化铵会水解显酸性,因此盐酸要稍微多点,至于要多多少,这个要计算,而且很复杂,大学你就会学到。
第三种是强碱与弱酸反应,比如氢氧化钠与HAc反应,产物醋酸钠是会水解显碱性,因此碱要稍微多点,同样多多少要计算。
反应后溶液显中性PH=7也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比如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开始碳酸钠水解显碱性,反映后生存强碱强酸盐NaCl,不会水解,溶液也是中性,PH=7
总结:反应后PH=7,是反映后体系的H=OH离子,反应后PH=7可能是中和反应,也可能不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有可能反映后溶液显中性,有可能不显中性。
这么讲解不知道你听懂没有
中和反应后pH不一定等于7
一、性质不同
常温条件下,PH=7表示溶液呈中性。反应后PH=7,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强酸强碱反映,且H:OH=1:1,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第二种是,强酸与弱碱反应,比如盐酸与氨水反应,产物氯化铵会水解显酸性,因此盐酸要稍微多点。第三种是强碱与弱酸反应,比如氢氧化钠与HAc反应。
二、反应后PH=7,是反映后体系的H=OH离子,反应后PH=7可能是中和反应,也可能不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有可能反映后溶液显中性,有可能不显中性。
扩展资料
1、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
<
7,中性溶液的pH
=
7,碱性溶液的pH
>
7。
H+的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小;OH-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pH越大。溶液中H+或OH-的浓度改变,则pH会相应改变。
3、一杯pH为5.6的溶液,怎样增大它的pH值?1物理方法:加水稀释。2化学方法:加入锌粒、氧化铜、氢氧化钠或碳酸钙等物质(因为pH小于5.6,溶液呈酸性,所以要考虑酸的通性)。
加水稀释只能使酸性或碱性溶液的pH无限靠近7,但不能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4、测定pH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pH试纸。pH试纸的使用步骤: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将待测液体滴到pH试纸上,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