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
先说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港口城市,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它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交通的必经之地马六甲海峡,而且处在其咽喉,占了地利。近几十年,世界经济相对平稳发展,东西两半球商业来往大增,海运(特别是日本从中东进口石油)发达,过往马六甲海峡的商船鳞次栉比,每年约八万艘。在新加坡中转的飞机航班也极多。新加坡经济因此而繁荣。当然,新加坡自身也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吸取,特别是它的城市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商业、服务业等等。
再说香港。1949年的香港经济远不如上海(若论工业和科研,香港现在也远不如上海)。大陆解放后,美国封锁中国,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进口,大都只能通过香港进行。作为中转、中间商的香港,因此而繁荣起来;这几十年有一个规律:大陆经济发展顺利,香港就繁荣;大陆经济紧缩,香港经济就衰退。1985年我们大陆进行治理整顿,降低增长速度,香港经济马上处于困境,据说有7位资本家因此而跳楼自杀。
现在的香港,是亚洲的一朵“花”,也是世界罕见的一朵“花”。但是,香港这朵鲜艳的“花”,是靠根、茎、叶和泥土――大陆供给它养分而开的。
1990年初,正当许多人以香港为例反对大陆承社会主义道路之时,香港财经学院院长在香港刊物上著文说:“我多次讲过,不能把香港说成是‘小龙’,因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的,香港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正如北京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和淮海路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一样。
近十几年,香港经济发展突飞猛进,GNP直线上升,主要原因是大陆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增长很快。
我国沿海地区开放后,大陆通过香港进行的过境贸易,l 978年为108亿港元,1988年跃升为2264亿港元,10年增长20倍。转口贸易的利润率一般为7.5%,仅1988年,香港通过大陆转口贸易就得利润170亿港元,而香港总人口只540万。90年代初,大陆沿海约有500万人为香港企业工作。他们的工资比内地高,但与香港比,则是极低的工资。人口540万的香港,有500万廉价劳动力为它工作,所以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很高。但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制造业只占18%,工业化程度远低于上海、广州、厦门、福州、青岛等城市。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台湾。
台湾的情况使内地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常有内地朋友向我谈到,他们村一个农民当年被国民党抓壮丁而去到台湾,现在靠台湾当局发的救济费为生,在台湾过得很苦,连妻子也娶不上。这位老兵回大陆家乡探亲,却显得“腰缠万贯”似的,手面相当阔绰,令同乡人羡慕。但这老兵告别家乡返台时又叫苦,说他在台湾是最底层的穷苦人。这是什么道理?
亚洲四小龙指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总称,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引起世界瞩目。
参考:亚洲四小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洲四小虎 是指 泰国 、 马来西亚 、 印尼 和 菲律宾 四国。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在 1990年代 都象 1980年代 的 亚洲四小龙 一样突飞猛进,因而为名。
亚洲四小龙是韩国、台湾省、香港和新加坡。
70年代以前,亚洲四小龙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70、9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他们利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会。
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和技术,利用当地廉价良好的劳动力,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迅速,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成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验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典型范例。
相关介绍:
众所周知,亚洲四小龙面积小,人口稠密,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不丰富,科学技术不太发达。他们的经济起飞在过程和手段上有许多相似或相同的做法和经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参与国际分工,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同的。在政府干预经济方面,香港开始采取“自由经济”政策,而新加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干预。
虽然中国和韩国在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器设置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在经济发展的起点、阶段和重点上却有很大不同。
亚洲四小龙是在九十年代初亚洲四个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四个国家(包括地区),它们分别是韩国,日本,台湾,新加坡。
上政治经济课,影迷小雄趴在桌上睡觉被老师发现。老师突然大声问:“小雄,请你说出‘亚洲四小龙’指得是什么?”
小雄被惊醒,猛地站起来,揉揉眼,脱口应答:“李小龙,成龙,史泰龙,还有阿兰—德龙。”
说个笑话,实际上亚洲四小龙是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