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篆书“蝠”字。
蝠[fú]
基本释义
见〔蝙蝠〕
详细释义
〈名〉
1,蝙蝠
蝙蝠,服翼也。从虫,畐声。——《说文》
蝙蝠伏匿,故夜食。——《孝经·援神契》。按,形绝类鼠,肉翅与足相连,夜捉蚊蚋食之,俗言老鼠所化也。
燕避戊巳,蝠伏庚申。——《续博物志》
2,泛指所有属于翼手目的许多种哺乳动物,尤指哺乳类中唯一真正能飞的动物
3,通“蝮”( fù)。毒蛇,通称蝮蛇,多居湿地
蝠蛇其心,纵毒不辜。——《后汉书·崔琦传》
组词:
蝙蝠 蝠鲼 蝠蛇 血蝠 蝙蝠扇 蝙蝠衫 暗蝠侠 红蝙蝠 蝙蝠怪 燕蝠争 盘翼蝠科 燕蝠相争 嗜血蝙蝠 蝙蝠不自见,笑他梁上燕 ……
蝙蝠 [ biān fú ] 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详细释义
1,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似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膜相连,常在夜间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汉 焦赣 《易林·豫之小畜》:“蝙蝠夜藏,不敢昼行。”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蝙蝠》:“蝙蝠,一名仙鼠,一名飞鼠。” 宋 辛弃疾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遶牀饥鼠,蝙蝠翻灯舞。” 闻一多 《古典新义·<尔雅>新义》:“蝠读为蹼,下文‘凫雁丑,其足蹼’,注:‘脚指间幕蹼属相著。’蝙蝠之足亦有膜蹼属相著,故谓之蝙蝠也。蝙蝠连绵词,析言之可曰蝙,亦可曰蝠。”
2,《伊索寓言》中有《蝙蝠和黄鼠狼》的故事:有一蝙蝠先后被仇鸟和仇鼠的黄鼠狼逮住,皆随机应变,以其似鼠又似鸟的外形,分别诡言自己是鼠和鸟,得以保全性命。因以“蝙蝠”指骑墙派。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有的是因为我看过几本古书,所以相信我的,有的是因为我看过一点洋书,有的又因为我看古书也看洋书;但有几位却因此反不相信我,说我是蝙蝠。”
造句
1. 白天,蝙蝠都躲在阴暗的山洞里。
2. 虽然蝙蝠面目可憎,它却是捕食害虫的益兽。
3. 他孤苦伶仃,只有老鼠,蝙蝠和飞蛾与他相伴。
4. 有眼无珠像蝙蝠一样瞎。
详见 百度汉语
无 wú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没有(跟“有”相对):从~到有|~产阶级|有则改之,~则加勉。 2.不:~论|~须。 3.不论:事~大小,都有人负责。 4.同“毋”。 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