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中生代造山事件已被国内外地学界广泛接受,并认为它与印支和华南地块之间的大 陆碰撞作用有关。然而,在中国西南部,由于缺乏更多三叠纪挤压变形或角度不整合的证 据,因此,早中生代构造事件对大陆聚合的区域意义仍存有一些争议(Tapponnier et al., 1990;郭福祥,1992)。最近,Carter等(2001)对越南变质基底,包括Day Nui Con Voi 附近的地块、Tmong Son带和越中部Kontum地区的氢同位素计年和变质基底锆石U-Pb 研究结果表明,在(258±6)Ma和(243±5)Ma期间越南大部分大陆地壳受到了韧性 变形和强烈的高温变质作用的影响。这一时期与华南地块和华北地块碰撞(秦岭-大别 造山作用)的最后阶段相一致,并与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的大别山地区的高峰期高级变 质作用的时代相吻合。Nam Tran Ngoc等(2001)进一步确认了越南的大部分大陆地壳在 中三叠世时受到了强烈的高温事件影响,新近的U-Pb同位素年龄与已发表的氩同位素 年龄均表明峰期变质作用和剥离到上部地壳层次(脆性)的剥离作用发生在(258±6)Ma 至(243±5)Ma之间的这一有限的时间间隔内,这种情况也与华北-华南、Sibumasu- Indochina之间的碰撞作用广泛一致。这一事实意味着上述事件是相关的(HackerB R et al.,1998;Meng Q R et al.,1999)。它表明早中生代构造事件对大陆聚合有着区域性意 义。发生于早中生代造山运动的越南三叠纪这一热构造事件,对华南地块和华北地块最后 阶段的碰撞有着较大影响。秦岭-大别造山带形成的动力源可能来自越南三叠纪这一热构 造事件,并最终导致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Carter et al.(2001)指出:“越南的早中 生代构造事件具有区域上的重要意义,它构成了华北-华南汇聚历史的完整部分”。
东南亚大陆由许多离散的块体构成。它们从冈瓦那大陆分裂出后在中生代期间拼合在 一起(Carter et al.,2001)(图3-7)。Carter et al.(2001)研究表明,羌塘-中缅苏马地 块(Qiantang-Sibumasu)在早二叠世之前归附于冈瓦那大陆,此后发生裂谷和分离作用。 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期间,该地块从南向北漂移,开始接近印支和华南地块(图3-7)。
图3-7 早中生代碰撞造山过程示意图
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258±6)Ma~(245±3)Ma),羌塘-中缅苏马地块(Qian- tang-Sibumasu)与印支地块发生碰撞。而来自马来西亚Bentong-Raub缝合带的证据表 明,这一碰撞发生在晚二叠纪至早三叠世期间,它使古特提斯俯冲在印支板块之下(Met- calfe et al.,1995);在泰国北部,来自Nan Uttaradit缝合带和Sukhothai褶皱带的证据表 明古特提俯冲在东中缅苏马地块(Sibumasu)之下,使印支地块形成了一个被动边缘(Singharajwarapan et al.,2000)。这一模式的碰撞时间虽未得到很好的限定,但可以确定 它发生在三叠纪内(Carter et al.2001)。当中缅苏马地块(Sibumsu)与印支地块发生碰 撞时,华北和华南地块开始汇聚。华北地块发生逆时针旋转(周姚秀等,2000),华南地 块发生顺时针旋转(图3-7)。晚三叠世,通过松潘海的俯冲作用和关闭,最终出现了由 许多离散的块体拼合和而成的东南亚大陆,并形成了长达2000km的秦岭-大别造山带。
中缅苏马地块(Sibumsu)的汇聚作用可能启动或加速了印支-华南的旋转。它的最 初碰撞导致印支在华南之间成为三明治夹心,致使越南的大部分地壳经受了高温变质作 用。伴随着区域的迅速剥露作用,高温变质作用最后终止于(243±5)Ma。迅速剥露的 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初始阶段的斜接汇聚(扭压)或聚合后各地块之间(扭 张)的区域应力场变化有关(Carter et al.,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