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代,就已经开始设置闰月了,但其设置方法已无法考证。
在春秋时期,闰月的设置方法是,每十九年设七个闰月(这个方法到今天也近似的正确)。
二十四节气进入历法,开始于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其设置闰月的方法,仍然是十九年七闰,把只有节气(立春、惊蛰、清明埋凯……),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的月份设置为闰月。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把十九年七闰改成了三百九十一年一百四十四闰。至于闰几月,仍然是把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这一置闰方法至今仍在用)。
唐初的《戊寅元历》则废除了闰周——"农历年"天数与回归年天数的差,哪一年累积够一个月,就在哪一年设置闰月,仍是把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从《太初历》开始,中国的历法进行了五次大的改革,但"把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设置为闰月"的规定一直没有变,"十九年七闰"也近似地成立。只不过,观测、计算都更先进弯卜唤、更弊凯准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