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
萧克原名武毅,字子敬,毕业于黄埔军校,投笔从戎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役,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那么萧克为什么只是上将而非大将军衔呢?
萧克为什么只是上将
萧克将军虽然排名在上将的头一名,其实以萧克的资历和职位来讲,这个安排还是有点委曲了。虽然在大将评衔时林彪曾致信毛泽东希望突出井岗山在我军历史上的地位,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也确实有四位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罗瑞卿)是从井岗山上下来的,可大将里面原有的分配给红二方面军的名额却没给最有代表性的上过井岗山的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萧克而给了临时突击提拔的许光达。许光达让帅时也曾提了两个人名,一个是萧克,二是王震,可都没被通过,授衔时明着看军功,资历,职位,暗着看以往的政治表现,军功,资历,职位上萧克都没问题,由此可见萧克是在最后一点上吃亏了。同理,很多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也因为张国焘的原因军衔被人为的压低了。
毛泽东为什么不给萧克大将军衔
在1955年9月27日举行的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次授衔中,萧克将军只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萧克虽然排名在上将的头一名,但以萧克的资历和职位来讲,这个安排还是有点委曲了。萧克做不了大将,很大的原因还是因为萧克曾支持过朱德、对张国焘也不错,这让毛泽东很不高兴,毛泽东曾说“萧克这个人在历史上一贯不正派。”
在大将评衔时,林彪曾致信毛泽东希望突出井岗山的历史上地位,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也确实有四位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罗瑞卿)是从井岗山上下来的,可大将里面原有的分配给红二方面军的名额却没给最有代表性的上过井岗山的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萧克而给了临时突击提拔的许光达。许光达让帅时也曾提了两个人名,一个是萧克,二是王震,可都没被通过。授衔时明着看军功,资历,职位,暗着看以往的政治表现,军功,资历,职位上萧克都没问题,由此可见萧克是在最后一点上吃亏了。同理,很多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也因为张国焘的原因军衔被人为的压低了。
萧克上将和林彪一样出身于黄埔四期。萧克十六岁就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并参加了北伐,后在叶挺部效力,并于1927年加入共产党,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一路败退上了井岗山,并在整编后的红四军任职。
萧克算是毛泽东的井岗嫡系,可从萧克个人的回忆录来看,萧克对毛泽东一直是有保留的支持的。在朱德,和毛泽东在关于前委和军委的争论中,萧克也倾向于朱德一边,而正是在这场争论中,林彪捞到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不过萧克还是凭战功于24岁当上了红八军的军长,虽然比不上林彪的24岁军团长,也算是当时有代表性的年轻将领之一了。
单单支持了朱德这还不是毛泽东不喜欢萧克的主要原因。在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萧克受命担任红六军团的军团长做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西征寻求和贺龙部会师。从此萧克作为贺龙的副手,开始了和贺龙长达十年的不算太愉快的合作。说起来萧克和贺龙的第一次误会还是因为某次战斗中萧克、王震所部擅自撤退,使贺龙部受到了很大损失。
在西征会师后,萧克贺龙联军所部一路损失巨大,仅萧克一部就从出发时的近万人减员到了不足四千。而这时萧克所部真正的救命草却是当时在川康黔大出风头的张国焘。张国焘当年手下全胜时有八万之众,张国焘对萧克挺客气,从萧克的回忆录来看,萧克对红四方面军很有好感,对张国焘本人也没甚么微词,而张国焘本人在回忆录中也对萧克表示赞赏。萧克并对一方面军突然离开四方面军北上表示了不解,据萧克称这也代表了当时红二方面军大多数将士的态度。等张国焘另立中央后,萧克还在张国焘手下做了军长,而这时贺龙,萧克的政委王震都是支持毛泽东的。
等到张国焘彻底失败后,萧克也回到延安,进了军政大学。抗战时期再次和贺龙搭档做了120师的副师长,萧克给贺龙当副手时还向中央告了贺龙一状,说贺在120师搞土匪作风,提拔乡族亲信,这事报到毛泽东处又给打回到贺龙手里了。
抗战后期萧克还当过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冀热辽军区司令员。萧克在晚年写了本小说《浴血罗霄》,还得了矛盾文学奖,书中人物一个个鲜活鲜活得,说的就是这段时光的事。
1946年后,贺龙是晋绥军区的司令员,萧克就当了个军政大学的副校长,只是挂个名,临阵指挥决策却没了份,有点可有可无。到了1949年萧克被分配到四野当了个参谋长。
一晃到了中共建政,萧克只混了个上将中的状元。授衔以后,在担任作训部副部长和国防部副部长的日子里,萧克又因军事条例正规化的问题和上司彭德怀顶上了,萧克本人曾给国防部彭德怀写了封信,为军事科学院喊冤,又说学习苏联条例坚持正规化是必要的。萧克然后又在作训部开会批判彭德怀的亲信张宗逊上将,结果萧克的这些举动就被毛泽东点名了,一句话:“萧克这个人在历史上一贯不正派。”批判完毕,萧克下放被迫离开军队到农垦部当副部长。
文革后,萧克再次出山,1972年做了军政大学校长,之后是一届军事科学院的院长,这些地方就是给高干的养老院。算是荣誉退休。
萧克将军退休后喜欢写传记文学,和军史研究。以后还但任了八路军系列从书的编辑工作,萧克的名言:“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人为地歪曲事实。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某种‘政治上的需要’来改变的。有些同志喜欢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甚至制造材料,歪曲事实。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研究历史要“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
两方面因素,实际的战绩和站队问题
先说战绩,说真话,不突出
红军时代,一开始是6军团的军团长,但这个军团长的含金量不算太高,不是主力(红一方面军主力实际上就是1、3、5)
之后和红2会和,但打的仗不算多
抗战时期,一开始去开辟大青山方向,但早早失败,之后在晋察冀坐板凳
解放战争,一开始还是有机会的,晋察冀军区二把手,野战军司令,但早早被傅作义大败,只能再次靠边,去军政大学当校长
虽然在东野入关后当了东野参谋长(原参谋长刘亚楼去当14兵团司令了),但资历依然不突出
但是,参考4方面军的王树声,本来还是有机会凭借2方面副总指挥的身份,成为红2代表,当大将的
可历史上站错了队,尤其是昔日支持了张国焘,太祖可记在心里
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萧克在抗战中是120师的副师长,这是元帅的资历啊,当时八路军的三个师的正副师长都是元帅,萧克本应授元帅,退一步也得是个大将,那为什么最后只是个上将呢?因为在毛张分兵时,他站错了队,领袖很不喜欢他。
因为不得不毙了高志远(其实当时局面可以挽回)导致在冀东混不开,之后又败给傅作义,后期无表现,还不如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