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上的影响要看一个人心有多大了。心大的,小时候遭受的东西会当做教训,以后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遭受这些。心小的,会有类似的举动。
我觉得更多的是习惯上的影响,遭遇暴力的孩子,会比较自私。他的遭遇他不会逢人就说,所以缺少周围人的关心和问候,他会习惯于周围这种人的行为,也不会去关心和问候。习惯于自己疗伤,就不会去帮别人疗伤。
她是在家暴的阴影下长大了,她不知道她的父母为什么吵架,也不知道她的父亲为什么打她的母亲。她恨她的父亲,她不能原谅她的父亲,也不能接纳她的父亲。她父母的事情,她从来不去过问也不插嘴,她把她的感受和情绪压抑了很多年,直到她长大成人,她仍然没有从这种压抑自我的模式中走出来。从小到大,她被什么伤害,她就选择不在乎,甚至是可以不要!她恨透她的父亲,也恨自己的身上流淌着他的血脉。长大了,她才发觉,其实,她是爱她的父亲的,只是她不能接受罢了!后来,她断断续续的从她的母亲以及其他亲戚的交谈中大致知晓一些事情,但是,还是不太清楚是为了什么!她的母亲觉得和她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很累……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离婚呢?过去为什么不想着离婚呢?她的母亲回答她,“我也想过和你爸离婚,为了你……”她当时听了,很感动,觉得这句话很温暖!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了孩子,妈妈可以忍耐!但是,她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希望她的父母可以离婚!即便是长大了,有时候,她还是会希望她的父母离婚。理智上告诉她选择跟她的父亲,情感上告诉她选择跟她的母亲。她爱她的母亲,她想保护她的母亲~由于小时候的无能为力~促使她如此!若是她跟她的父亲,估计她不想回家~有逆反心理,与她的父亲斗~这是她小时候无能为力和不敢做的!看着她的选择,她终究也还只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可怜中有可悲,可悲中有可笑~ 她不能接纳他,她也受够了他的冷嘲热讽,就算他不善表达。他们僵持着,没有谁愿意去真正沟通和让步,已经形成一种模式,这也许就是他们的相处模式。她不是不尊重他,而是她在他的那里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尊重,也许,他对她的母亲就是这样的吧。她不敢投入婚姻,她害怕会像她的父母一样。她学会了在每次他鼓噪的时候,她学会对他说,“干嘛你的,不要讲了。”在她无助的时候,他的态度...他的脸面比他的女儿还要重要!他的女儿也只是他的门面...如果是这样,她说,她宁可不做他的女儿。可是,她却无从选择,她只能认命!她和她的父亲处于一种对抗的关系...完成从小未完成也未能如愿的!
肯定有影响的,要么孩子过于懦弱,要么孩子过于暴力,要么孩子警戒心理超强。但影响的程度不同,有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小的。他待人冷漠肯定和这个有关系。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而已。
会有,他们都爱隐藏自己,把自己保护很好,不会说,如果不是那就是他受挫折了,这时候家长应该挺身而出
虽然自己竭力改变儿时的生活,可从小烙在心底的表达方式很难控制。你看过《童年》没,高尔基的祖父那么残暴,儿子更残暴,女儿虽很好,但也很性急。我附近有人对媳妇特好,都40了,还过情人节,他们儿子也很文静,说话很礼貌。这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平和的家庭容易养平和的儿女,暴力家庭的孩子想改,但控制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