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是什么?导火线是什么?

2025-02-03 03:46:2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背景:
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地赔款,直接使德法结怨。注意1871——1914法国所有的军事动向全是针对德国的。
而德国,几任总长都知道德法矛盾不可调和,关键是看俄国怎么样。俄国如与法国结盟,则德军势必要两线作战。俾斯麦在任期间就非常注重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也不要求海外殖民地,与英国结好,并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结成同盟,孤立法国。但是随着德国经济实力不断强大,对殖民地,市场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俾斯麦内阁不保。柏林会议后,俾斯麦暴露出他的缺点,一方面要求与奥匈同盟,但又要与俄国结好,而俄奥之间在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又不可调合,俾斯麦最终下台。威廉二世执政后,直接奉行扩张主义,同俄国决裂,结果1893法俄同盟行成。并与英国也产生矛盾。
施利芬当上总长后,兢兢业业,制定了系统对欧洲对战的计划,将一切政治因素全然忽视,借道比利时,全歼法国后再东进对付俄国。然而入侵比利时必然导致英国对德宣战。这使英法俄三国协约。
1902年英日同盟,德国已经被孤立。德国人却对自己十分相信,日耳曼主义,大德意志主义让他们像德皇一样,狂热地鼓吹战争。两大军事同盟更是不断扩充军备,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大国之间的制衡,使 他们不会轻易发动战争。巴尔干地区的矛盾,才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巴尔干地区本是土尔其统治的,但是经过十九世纪土耳其实力不断下降,民族独立此起彼伏。两次巴尔干战争让赛尔维亚实力大增,自称为斯拉夫人二哥(大哥是俄国),并想吞并波斯尼亚,因为此地大多是赛尔维亚族人。而奥匈帝国却在德国支持下在巴尔干发展势力,驻军波斯尼亚。两国之间矛盾重重。而奥匈背后的德国,与赛尔维亚背后的俄国,也磨拳擦掌。终于,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访问之时(实际为耀虎扬威),被赛族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皇向赛尔维亚施压,要求彻底查办此事。但是在细节上产生矛盾,奥皇在得到德皇的“空头支票”后,就对赛尔维亚宣战,点燃了一战的烽火。7月28日到8月4日,德国与法俄英相互宣战,奥匈与俄赛相互宣战,一战全面爆发。

回答2:

大背景: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不满足于现有的势力范围和形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费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回答3:

一战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回答4:

背景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如德、意等)不满足于现有的国际势力形式(即英、法主导)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而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动了战争。 倒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