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语言暴力是指什么

2024-12-27 23:10: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有这样一种案例,以女性居多,偶尔有一些男性(主要是男性来访者太少)。她们的父母、男友、丈夫,总是在批评和否定她们。她们做的各种事情和各种行为都容易招致言语上的批评,比如“碗洗不干净”“坐姿不对”“不懂得说话”,能力也经常被贬低,“你做什么都不行”。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她们总是背锅的那个,“都是你的错”。她们的家人、伴侣对她们从来没有鼓励、帮助,只有无尽的贬低、指责和批评。

如果她们对此反抗,表达不满、委屈和愤怒,还是会被指责一通“你脾气真不好”“受不了批评” “内心太脆弱”“事情做也做不好,说也说不得”“自己做错事情,还不让别人说,还有理啊”。

甚至很多人身攻击的话语,“你怎么这么蠢”“你怎么这么没有用”“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你笨得像猪一样” “你脑子有病”“你性格有问题”诸如此类的话一遍遍地在她们耳边循环播放。

这其实是一种暴力行为,叫语言暴力,属于精神虐待,是家暴行为中的一种,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伤害。

长期浸泡在这样的语音暴力下,她们有的变得越来越自卑,整个人畏畏缩缩,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信。有的变得越来越烦躁,情绪难以控制,动不动就发火。还有的被洗脑,陷入自我怀疑、自我攻击的深渊,一直在想自己到底是不是有病,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很不行,越想越崩溃,越想越抑郁,甚至发疯,患上精神分裂症。

为什么她们的父母、爱人会这样对她们呢?有很多的原因。

1、披着爱的外衣,打着为你好的口号,通过否定、批评和打击你,希望你变得更好,好到令他们自己感到满意。他们认可的观念是“赞美使人骄傲”“骄傲使人落后,批评使人进步”“人在打击中才能进步和成长”。

他们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你在我这里接受批评和打击之后,你才能变得更好,更完美。我说你、骂你,都是为你好,帮助你成长,你看我就不说别人、骂别人!

这样的父母和伴侣在中国真是一抓一大把,你和我或多或少都遭受到持续的“以爱为名”的否定。他们也许并不是不爱你,而是真的不懂得爱,不知道健康的爱到底是怎么样的,想想真是件令人可悲和难过的事。

2、这是一种控制的手段。通过否定、批评、打击你,削弱你的力量感,控制住你,不让你变强变独立,这样你就会一直依赖他们,在他们身边。这类人内在有一个很深的恐惧,害怕孩子、或者伴侣,翅膀硬了,变强大之后离开自己,他们有很强烈的被抛弃的恐惧。

3、他们内心极度自卑,对自己是非常不满意,但无法直面真实的自己,无法去改变自己,甚至觉察不到对自己的不满,于是就把问题按到身边的人头上,贬低、指责、否定孩子、伴侣,其实就是在否定和指责自己。

4、通过贬低、指责、否定别人获得一种优越感。他们内在的关系模式是“你不好,我好”,通过打击、贬低伴侣或子女抬高自己,体现自己在关系中的重要性,彰显自己的优越感和更高的地位。他们在生活中喜欢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你看你这么差,我这么好,这么优秀,还愿意和你在一起,你应该对我心怀感激,感恩戴德。

5、他们从小一直被贬低和否定对待,习得了自己原生家庭批评、贬低、否定、指责的模式,没有学到更健康更好的亲密关系相处方式,以为家人之间就应该是这样相处的,这样的相处才说明彼此是关系亲密的。他们把病态模式当成亲密的、正常的状态,所谓“打是亲,骂是爱。”

6、将攻击、否定、批评他人当成一种发泄自己不满的方式。他们内心压抑,对自己、对生活都有很多的不满情绪,这些情绪无法处理,就发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

回答2: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放眼我们整个社会,语言暴力无处不在,网络语言暴力、校园语言暴力、教师语言暴力充斥着整个社会,而家庭语言暴力作为隐性的一部分正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回答3:

在我们家庭里,常见的语言暴力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将孩子物化成动物

比如,“你猪脑子啊?!”“养条狗都比你听话!”

这种话说多了,非但起不到任何教育意义,还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幻想自己真的是猪、是狗。

实际上,很多动漫作者之所以把一些卑微的动物写成主角,就是因为童年遭受过唾骂,才转而把自己想象成老鼠、猪等带有世俗偏见的动物。

但不是每个小孩都能长成艺术家,更多的孩子听多了这些唾骂后,会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用各种怪异行为来“对抗”从父母那里收到的侮辱。

剥夺孩子的话语权

比如,“你闭嘴”、“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你才多大年纪就晓得这些了?”

这类语言暴力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再也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也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比如小浩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每天下课后,都被后桌同学踢,身上都是尘土。

回到家,父母不问缘由,先来一顿“为什么又弄了一身脏”这样的咒骂。

小浩从来不敢告诉父母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因为他知道说了的结果,是又会招来一顿“你怎么这么懦弱”的咒骂。

侮辱和歧视孩子

比如,“这点事都做不好,你没长脑子啊?”“你都胖成这样了你还吃!”

最可怕的是,当着客人的面羞辱孩子,说让孩子丢脸的事情。

小时候,当着亲戚的面儿,被父母拿尿床来取笑的孩子并不算少,那种自己的缺点被大人们拿来闲聊、取笑的难受滋味儿会伴随终生。

父母这样说,这样做,同样是把孩子的尊严踩到脚底,让孩子彻底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孩子就是通过身边最亲近的人,比如老师和父母,来对自己进行价值判断的。

经常被侮辱和歧视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会特别低,自卑、懦弱、不敢挑战很容易成为他们一贯的表现。

恐吓孩子

比如,“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

这类语言的效果,往往是一开始很奏效,但是说上两次就会被当作耳边风,或者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经常恐吓孩子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往往是让孩子变得胆小。父母恐总是恐吓孩子“再哭把你送回老家”、“再哭把你送到幼儿园”

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老家、幼儿园是可怕的地方,他最好不要去,一旦真的身临这样的场所,也就会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贬低孩子

比如,“别以为你有多了不起,你只不过……”

无论你有多优秀,父母总能说出一些刁钻的话来打压你。

你喜欢写作文,父母就会怪你数学不够好;你数理化学得好,父母就怪你嘴笨。

也许是父母误解了“谦虚”和“贬低”的涵义:谦虚是自发的,如果你替你的孩子谦虚,本质就是一种贬低。

这种对优点自动忽视,却死死盯着缺点的行为,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而对小小的缺点加以放大,又会造成矫枉过正。

我们在遭受长期的语言暴力后,会开始自我否定,开始质疑自己。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些话语的伤害更大。

有些孩子会把家长或教育者的一些嘲讽语言暗示放大,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打击,从而变的自卑、胆小,而这个阴影可能会一直伴随他们成长。

为了让孩子可以健康成长,让我们学会自我检视,提升父母的自我修养。

回答4:

庭中的语言暴力。“你怎么这么小气”、“这都不会,真笨”、哭什么,没出息”、“别这样,我不喜欢你了,我不要你了”、“我揍死你”、“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就是记不住呢?没记性”、“你看看人家小朋友多听话,看看你”……这样的话太多了,出现在了很多的家庭,被所谓“爱”孩子的父母口中说出来。很多爸爸妈妈认为,给孩子提供吃、穿,养着他(她),心里有爱就够了,却往往忽略了跟孩子交流时候的口气及语言。成人每天脱口而出的话大多数都是负面用词,即使是好意,但在孩子听来,父母每天都在埋怨、责备、训斥自己,他(她)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爸爸妈妈心里是爱孩子的,可语言上却不自觉的对孩子实行了“暴力”,殊不知,已经打掉了孩子珍贵的自尊心。生活中,无论爸爸妈妈做出怎样的努力以致牺牲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但是,如果不从语言、口气和态度上直接表达爱,如果不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的,维护孩子的尊严,那么,孩子依然是无法感觉到真正的爱。当你大声呵斥孩子的时候,所取得的效果只是在孩子的心理上制造莫名的恐慌,孩子会以为爸爸妈妈不再要他了,觉得是自己点燃了父母的怒火,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而那些平时与父母缺乏交流的孩子,有时会故意制造机会让父母发怒,因为他(她)这当做是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手段。当你把孩子叫做是“坏孩子,捣蛋鬼”,他(她)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坏孩子,捣蛋鬼”,从而会继续做他(她)的“坏孩子,捣蛋鬼”。我遇到过,大男子主义,凡事都得听他的,他也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脾气暴躁,一有矛盾就谁都不理不顾,冷处理。而是会威胁人,骂人往死里咒。应该属于暴力的一种,现在随着法制的健全,对于软暴力,冷暴力也越来越进入人们讨论的话题。相关的法律规定也会进一步完善

回答5: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而低龄语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卫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语言暴力就属于这一类。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不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残学生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引发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杀等严重恶果。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

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教师对学生,采用讽刺、挖苦、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使用一些诸如“你不学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人”、“就你事多,快点,我很忙”、“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我真的受不了你了”、“我就知道,你改不了”、“你怎么越来越差了”、“不想听的可以睡觉”、“你要不想学就回去”、“我怎么一点都感觉不到你们年轻的朝气”等语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师语言暴力可能使学生因自尊的丧失而彻底否定生命的价值。自尊心是人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但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而且也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

第二种是同学之间,比如给别人起绰号(对身体缺陷,姓氏等)、公开别人隐私、讽刺挖苦他人、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等等。但是起绰号并不总是表达憎恶或者讽刺的意思,一部分人认为叫绰号是跟自己关系好的表现,所以也要区别对待。对待不合理的称呼,可以与其沟通,或者以消极、不作为的形式来处理,好事者自觉无趣,也便不再起哄。

第三种是家长对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家长对学生采用诸如“你怎么这么笨”、“真后悔生了你”、“你就这样,长大了没出息”、“再哭我就打死你”、“你太笨了,某孩子比你强很多”、“你笨的要死”、“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东西”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攻击。据美国布尔什海大学的研究员史特劳斯和帕斯查尔共同主持的一项研究指出:从小挨打、挨骂的小孩在智商测验中平均得分为98分,不常或不曾挨打、挨骂的小孩平均得分为102分。可见,家长态度上的温和可亲、语言上的循循善诱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而态度冷酷专横、言语粗暴恶俗会阻碍儿童的智力发育。“笨蛋”的谩骂,无异于用“软刀子”把儿童“削”成真正的笨蛋。

危害
语言暴力虽然从表面上不具备暴力的特征,但是它对学生人格心理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不可估量的。它的危害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形成“退缩型人格”,即孩子在高压下往往回避问题,回避现实,不敢与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内向、封闭、自卑、多疑等人格特征。

2、形成“攻击型人格”,即孩子在受到“语言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内心充满仇恨、逆反,为了发泄不满,而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行为,直接影响和危害社会,害人又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