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气资源战略调查
(一)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
1.战略背景
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89.29亿吨,可采储量79.11亿吨;石油探明程度为37%,整体处于勘探中期,待探明地质资源量还有476亿吨,可采资源量还有132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8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3.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4%,处于勘探早期,待探明地质资源量还有27.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还有18.4万亿立方米。我国油气勘探程度不均,东部地区勘探程度较高,但仍有一半油气资源潜力尚未探明;西部地区和海域勘探程度较低,有3/4左右的油气资源潜力有待发现。近年来,我国石油勘探费用逐年加大,平均年度增幅15%,年度新增探明石油储量也以9%的平均增幅增长,但探明储量仍然难以维持当前及未来的需求。我国油气产能主要分布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油气普查成果区内,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油气普查成果“老本”基本吃光。开展新一轮油气普查工作,探索新区、新领域、新层系油气资源,新增油气储量、提高油气产能,仍是当务之急。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重点研究制约我国油气勘查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我国含油气盆地类型、分布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调查研究,重点提高含油气盆地和远景区油气基础调查与评价程度,开展油气远景区优选,优选出80~150个油气远景区。
“十三五”期间:全面系统地调查评价我国沉积岩覆盖区,进一步查明油气地质背景和条件,系统形成新的全国油气基础地质资料数据,预测80~150个油气远景区。
3.战略任务
在已有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我国陆域和海域划分为11个工作区,突出重点,部署地面地质调查、重磁电震、实验测试和科探井等实物工作量,重点开展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调查,提高调查工作程度。
系统调查评价我国沉积盆地类型、分布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界定沉积盆地,系统研究沉积盆地的地层、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沉积盆地演化及类型;确定沉积盆地烃源岩发育层位,评价烃源岩的有效性和可能形成的油气资源类型、潜力;分析区域性储盖组合及其特征,综合研究油气聚集成藏基本条件。获取系统的油气基础地质资料,编制全国油气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形成系列调查研究成果,预测油气远景区。
(二)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选区
1.战略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开展过两轮全国油气普查工作,为发现大庆、胜利、辽河等大型油田和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渤海、珠江口等大型油气区做了大量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促进了油气储量、产量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1998年国土资源部组建后,在新形势下,组织开展了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在南海北部深水区获得天然气重大发现,在大庆及胜利油田外围、青藏高原取得了重要发现和进展,优选出了一批油气勘探有利目标区,对石油企业加快勘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近10年来我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薄弱,投入不足,在已登记的400多万平方千米油气勘查区块范围内,尚有一半以上没有达到法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其中连续三年未完成最低投入的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国家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投入严重不足,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新区油气基础地质和战略调查部署偏少,工作明显削弱,难以形成有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接续区。油气勘查区块的排他性,制约了跨区块、全盆地的整体性调查评价和基础研究,影响了对全盆地、区域性油气地质规律性认识的提升,不利于油气勘探开发的整体布局。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提出油气勘查新方向和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部署方案;力争在南方海相地层、北方古生界、青藏地区和南海海域等新区、新领域取得油气重大突破;提交10~20个油气有利目标区,提交3~5个油气勘探接续区。
“十三五”期间:优选出一批油气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接续区,促进石油储量产量稳定增长,促进天然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实现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评价工作制度化,形成油气资源调查与商业性勘探的良性互动机制。优选出30~50个油气有利目标区和5~10个勘探接续区,直接促进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
3.战略任务
在我国陆域和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程度低的新区、新领域、新层系,采用新思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地球物理勘查和科探井工程等实物工作量。在油气远景区基础上,优选有利目标区和后备基地,促进油气重大突破和新发现。
将青藏地区的重点盆地、塔里木和鄂尔多斯及外围盆地的新领域、东北和华北及西北地区的新层系以及东海、南黄海、南海等海域作为战略优选区,开展油气地质和成藏条件调查评价,力争实现油气发现,提交一批油气后备基地和有利目标区。选择西北有油气远景的中小盆地群和南方海相碳酸盐岩等地区和领域作为战略准备区,开展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和资源前景分析,提交一批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接续区。
(三)油气资源评价
1.战略背景
1998年,国土资源部组建后,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取得成果显著,为国家制定能源战略和规划以及加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系统评价了我国油气资源潜力,综合分析了油气资源分布规律,预测了2030年前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评价成果为制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对国家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和石油企业调整勘探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探索了新机制,为开展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战略目标
到2020年,实现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成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机制和系统,定期、及时评价全国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资源潜力,预测储量、产量增长趋势。
3.战略任务
在已有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全国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资源评价。对取得油气新进展和新认识的盆地进行油气资源动态评价。适时开展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和新类型油气资源评价,分析油气资源潜力变化。开展我国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基础地质数据类比模型建设,开展全球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评价。
依据油气资源评价成果,结合油气新发现和地质新认识、油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以含油气盆地为基本预测单元,开展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
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等盆地开展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的同时,兼顾砂岩型铀矿、钾盐及煤等相关矿产的综合调查和评价,力争有新的突破。
(四)非常规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选区
1.战略背景
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程度很低,刚刚起步。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1130亿立方米,探明率仅0.3%,仅沁水、鄂尔多斯有一定程度勘查和开发利用。如能正确处理煤层气和煤炭开采时序,加大技术攻关和勘探开发力度,促使煤层气大规模商业开采,煤层气有望成为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我国查明油页岩资源储量1100亿吨,查明率不足15%,勘探和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通过进一步加强油页岩勘查,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开采技术攻关,解决好开发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实现综合开发利用,油页岩就能成为可供利用的重要油源。我国油砂、页岩气、幔源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其中,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十分丰富,全球总资源量远远超过目前已知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的总和。据研究,冻土地区储存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冻土大国,陆域冻土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22.4%。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开展了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调查和钻探技术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圈定了一批战略选区,并于2008年和2009年在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区实施钻探验证,成功取得天然气水合物的实物样品,证实我国冻土区存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到目前为止,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有效的勘查技术,只能依靠间接找矿标志和钻探验证;另外,也无经济有效的开采技术,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所带来环境效应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系统开展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查明资源潜力,是当务之急。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评价煤层气、油页岩、油砂、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全国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优选出20~30个有利目标区和3~5个勘探接续区。
其中,揭示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因机理,研发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评价方法,查明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圈定重点目标区;进行试开采经济评价及环境效应评估,为我国新能源开发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十二五”期间:以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区为重点,继续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初步查明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范围。开展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试验,初步建立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找矿模型。开展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试验开发技术研究以及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评估。“十三五”期间:完善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初步查明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规律和资源潜力。完善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进行开发试验,全面评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环境效应。
3.战略任务
选择主要含煤盆地和盆地群,开展煤层气资源调查,查明煤储层特征、煤层气富集条件和煤层含气性,评价煤层气资源潜力,开展煤层气勘探开发选区评价,建立煤层气选区标准和评价体系,划分有利勘探开发区块,提出勘探和开发建议。
开展全国油页岩资源调查,查明油页岩资源分布规律,评价油页岩资源潜力,圈定油页岩资源勘探开发远景区。选择有利区块,探索油页岩勘探和开发利用技术。
选择全国重点油砂含矿区,开展油砂资源调查,落实开发前景区;在南方地区和鄂尔多斯等盆地,开展页岩气资源调查,探索页岩气分布规律,发现页岩气富集区,选择有利区块实施试验工程,探索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利用技术,评价开发利用前景;积极开展生物气、幔源气等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和评价。
开展陆上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工作,重点开展青藏高原和东北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钻探调查,初步查明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圈定重点目标区,开展试开采经济评价,开展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成藏机制和资源环境效应研究,为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二、非油气能源矿产调查
(一)煤炭资源战略调查评价
1.战略背景
我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2000米以浅的煤炭总资源量有5.57万亿吨。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35万亿吨,资源查明率为24%,其中1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查明程度仅46%,未查明的远景资源量尚有1.53万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25万亿吨。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与主要消费市场和水资源呈逆向分布。这种分布特点也决定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程度的不均匀性,即东部地区勘探开发程度较高,许多矿山出现资源枯竭,煤炭供需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寻找接替资源;中部煤炭精查储量较低,且供应能力受到环境和水资源制约;西部地区煤炭资源调查工作滞后,勘探开发程度低,待查明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整装勘查工作亟待加强。
2.战略目标
“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发现大中型煤炭矿产地7~12个,评价大型煤炭后备基地3个,新落实大型煤炭基地3个,新增一批煤炭查明资源储量。
“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发现大中型煤炭矿产地14~24个,评价大型煤炭后备基地4个,新落实大型煤炭基地7个,新增一批煤炭查明资源储量。
3.战略任务
开展煤炭资源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以新疆、青海聚煤区为重点,开展工作程度极低地区煤炭资源潜力调查,新发现大中型煤炭矿产地。开展青藏铁路沿线、具备找煤条件的南方缺煤省份、东部资源枯竭矿区外围深部、东北地区东部煤炭资源潜力调查,发现一批新的煤炭矿产地;加强煤田地质基础研究、资源评价和选区工作;开展煤炭资源战略和规划研究;编制全国煤田地质基础系列图件,为做好煤炭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开展西部地区大型煤炭后备基地煤炭整装勘查。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评价并向国家提出新的大型煤炭基地建议,为国家西部煤炭资源利用规划提供资源保障。
开展国家规划大型煤炭基地的煤炭资源勘查。在现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内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开展煤炭资源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后备资源,保障矿区井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铀资源战略调查评价
1.战略背景
我国陆域铀矿成矿地质背景有利,全球最著名的两条跨大洲的巨型铀成矿带——欧亚铀成矿带和滨太平洋成矿带均横穿我国。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等内生热液型铀矿床分布广泛,已发现了数条有远景的成矿带;砂岩型外生铀矿床在北方中—新生代盆地已取得重要成果,找矿潜力很大;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在华中南、南秦岭地区分布范围大。我国陆域范围已完成航空放射性测量390万平方千米,完成中比例尺以上放射性地质、物化探调查评价的面积仅约120万平方千米。但全国铀矿地质工作程度整体较低,除矿田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铀矿勘查工作程度较低,青藏高原等地区多为空白区;大多数硬岩型铀矿床只控制在500米以浅,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勘查深度多在400米以浅。开展工作程度较低地区和已知矿区深部及外围铀资源调查和勘查,是实现铀资源新发现和增加资源储量的必然途径。
2.战略目标
通过开展主要铀成矿区带的调查评价和整装勘查,力争新发现铀矿产地×个,新落实大型铀资源基地×个,新增铀资源量×万吨以上,实现2020年以后动态保有探明铀矿资源储量不少于×万吨,大大提高国内铀资源对核电发展的保障程度。其中:
“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铀资源量×万吨以上,新发现铀矿产地×处,新落实大型铀资源基地×个。
“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铀资源量×万吨以上,新发现铀矿产地×处,新落实大型铀资源基地×个。
3.战略任务
(1)铀矿资源调查评价。以北方地区沉积盆地中的地浸砂岩型铀矿为主,重点开展沉积盆地铀资源调查评价,兼顾泥岩型、致密砂岩铀矿。加强重点成矿远景区带花岗岩型、火山岩型铀矿资源调查与潜力评价,兼顾碳硅泥岩型铀矿和含铀磷块岩铀资源调查评价;开展铀资源总体潜力初步调查,大致查清我国铀资源分布和总体潜力。
(2)铀矿整装勘查。加大重点成矿区带的找矿勘查力度;系统勘查北方地区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加强南方老矿田深部和外围找矿,充分挖掘铀资源潜力,扩大落实资源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