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的演化轨迹与发展?

2025-02-06 04:30:0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五言诗。五言诗相比四言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以两个字为一拍的话,五言可以组成两拍半,并且在那半拍的变化上可急促可缓慢,增加了诗歌的变化和美感。到了汉代,一件大事就是设立了乐府,但是乐府这个机构究竟是什么设立的,历来争论不休,乐府是一种机构,类似于现在国家级的交响乐团,有团长,

回答2:

“五言诗。五言诗相比四言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以两个字为一拍的话,五言可以组成两拍半,并且在那半拍的变化上可急促可缓慢,增加了诗歌的变化和美感。到了汉代,一件大事就是设立了乐府,但是乐府这个机构究竟是什么设立的,历来争论不休,乐府是一种机构,类似于现在国家级的交响乐团,有团长,有第一小...”

回答3:

五言诗在我国古代,有着很高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众多,写作者多,内容丰富。在古诗体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五言诗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诗的出现是最早的,相比较于其他文学体裁而言。我国最早的诗《侯人歌》,歌曰: “候人兮猗”,“兮 猗”还是表感叹而无实义的。但它却是最早的诗。到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精神娱乐也有所发展,出现了《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虽然很 大一部分以四言为主,但其中也有一定的五言句式。后来出现了六言诗《离骚》,浪漫主义作品的开拓之作。后来就出现了五言诗,显存最早的五言诗是曹丕的《燕 歌行》,它是柏梁体诗。继此,五言诗的创作者越来越多。人们从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将四声划分为平仄两类。平声划为平声,语流较平稳;上去入三声划为 仄声,语流有转折,不平稳。诗人们在写作时,注重押韵。平仄宽泛,韵脚也宽泛,无论平声韵脚还是仄声韵脚都可以,这就是古风,也就是古体诗。每句五言,遵 循这种宽泛的模式,就是五言古风。五言古风的作品很多,特别是在唐朝以前。这些五言古风意境优美,但对它们要求很宽泛,仅要求押韵就可以,而且句数不限, 平仄也不论。著名的比如《古诗十九首》。
南北朝到唐代以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奠定了近体诗的基础。齐梁时期人们将汉语的平上去入作用于诗歌写作,创建了永明新体诗。随着人们不断的 研究、探索,人们开始慢慢制订了一种严格作用平仄写诗的模式。人们写诗不仅要求押韵,而且又有了新的,更为严格的规则。诗人们讲究平仄,押韵,对仗,词性 等等,于是在一些人的努力下,区别于五言古风的五言诗出现了。而 这也是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划分。人们遵循这种模式,开始自觉的进行诗歌创作,在唐代达到了近体诗的鼎盛时期。人 们将一首五字一句、共四句,符合近体诗规范的 诗就称做五言绝句;将一首五字一句、共八句,符合近体诗的规范的诗就称做五言律诗。于是一套五言诗的发展系统就建立了。
从单纯的五言诗到五言古风到五言绝句到五言律诗,不仅仅是一种诗歌体式的发展,也是诗人们对自身、对汉语的挖掘、革新。这种探索的精神,带给我很多的感动, 感动于古人的开拓进取、自主革新,感动于他们孜孜不倦的精神,感动于他们对美的追求,对语言艺术的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我们应该继续传承、 弘扬这种精神。它是我们人生的以至于中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珍惜好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