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营造亲和、宽松的进餐氛围
良好的进餐环境能增进幼儿的食欲,使幼儿心情愉快地进食。首先,教师可以选择播放一些钢琴曲,幼儿喜欢的英文歌曲等。其次,在进餐时,幼儿可以交谈,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证实,在进餐时交谈,会使人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联想。通过观察,我认为幼儿进餐时,让幼儿之间适度进行交谈,不仅有助于增进食欲,也有利于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面发展。在进餐活动中,教师可以允许幼儿在不影响其他同伴用餐的前提下轻声交谈。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在宽松、愉快、有序的环境当中进餐,不仅能提高他们吃饭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自觉遵守进餐的秩序。对中大班幼儿在进餐中,还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自主性,师幼和同伴之间可以有互动,幼儿有强烈的服务欲望,当他们帮助同伴服务后,听到教师的表扬,得到同伴的感谢时,他们会非常兴奋,觉得别人需要他。进餐时,教师可以请幼儿帮忙整理桌椅,分发碗筷,收拾餐具,这些极小的事情会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并带着这份愉悦进餐,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在进餐过程中,教师能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介绍每天的饭菜来唤起幼儿对饮食及相关活动的兴趣。如,可以告诉孩子今天饭菜的营养;这些菜的生长过程;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些菜的制作过程;还有一些趣味谜语、故事等,为孩子营造真正宽松的心理环境。
2.尊重幼儿的饮食需要
教师可适当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与进食量。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不能孩子一不吃某一食物就说他挑食。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及不同需要,运用适宜的方法劝解、引导幼儿。挑食的幼儿,从表现来看,并不是故意不吃,而是真的吃不下去。教师认为幼儿生长发育时需要这些营养,于是一次次引导幼儿必须把这些食物吃下去,可是,结果总是适得其反,幼儿往往只会更加厌恶。对不同的幼儿要进行不同的引导,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先尝一口,再吃一勺,逐渐改变挑食的习惯。
3.个别关注随机教育
进餐活动中蕴藏着很多的教育契机,他们考察着教师的教育智慧。进餐活动为教师和幼儿提供更多一对一的机会,便于教师随时随地细致地观察幼儿,深入了解幼儿,实施更符合幼儿个体特点的个别化教育。如:很多时候,小朋友吃完饭后,没有什么吸引他们的活动,因此他们吃饭时总会拖拖拉拉,有一口没一口地吃着,偶尔说说话,和旁边的小朋友玩玩闹闹,这些不良的习惯会影响孩子进餐的质量,老师应及时发现,并通过观察找到了吸引孩子兴趣的点,及时抓住适当的教育契机,让孩子有一个吃饭的动机,并让孩子愉快地为了这个目的而很好地完成进餐。因此,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需要,老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餐后活动,吸引孩子主动调整用餐时间,更快更好地进餐。
4.注重儿童时期的养成教育
幼儿时期的行为习惯将会伴随幼儿的一生,学前期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科学合理地安排进餐常规,可以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除了在学校学习本领之外,大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由于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会对幼儿形成各种不同的餐饮习惯,在幼儿园爱上了自己吃饭,那回家了也能自己吃饭了,良好的进餐习惯就形成了。所以,教师可以适时向家长询问孩子在家的进餐习惯和进餐情况,共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