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课题研究

2024-11-24 16:34: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十五大报告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
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的全局”。当今时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人们具有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及信息的数学素养。现代社会需要人们掌握较多的数学知识去统筹优化、分析与决策。各种统计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频繁传递大量的信息,数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各个领域渗透。
作为数学领域中的基石——小学数学,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过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激发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做人。
我区从2003年秋季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至今,实施素质教育已从理论层面逐步向实际操作层面转化。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行为在实践中也正悄悄地发生变化。但在可喜的同时,我区教研员深入城乡小学的数学课堂,仍发现还有部分课堂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设计封闭、过于机械和程式化;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承,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为了彻底扭转这样的状况,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目标,我区教研室小学数学以创新精神为指导,设计了以教材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为体系,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领域为内容的《构建和谐数学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的提出和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此项实验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抓住了我区小学数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和谐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意义
(1)有利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2)有利于教师深挖教材,实现开放式教学。
(3)有利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
(4)有利于加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小主人。
(5)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研究中,我们学习了全国相关研究成功的著述,系统整理了“七五”以来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该课题实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我们结合自身的力量和特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实验,全心全意为全区师生的和谐发展服务。
2、系统性原则
和谐数学课堂,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气氛、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我们始终坚持系统性原则,对“构建和谐数学课堂”各要素进行总体认识,对“系统”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整体分析,确保达到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目的,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3、优化性原则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体系实验研究,就是要实现全区小学数学工作的整体优化。科学的教育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培养一支教科研自主发展的中心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培养全区小学生有良好的数感和创新能力,是实现全区小学数学工作整体优化的关键。
4、协调性原则
构建和谐数学课堂体系实验研究是动态的、立体的、多维的。这项工作涉及到科研人员、教育行政、教研人员、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工作的基本策略是在协调中达到综合平衡,以科研人员、教研人员为先导,指导教师积极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所有教师互相配合,互相调节,以确保和谐数学课堂教学体系在研究中相对平衡,时空、人员配置更合理。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生科学的教育教学技艺。
——教学目标多项化,认知、情感、能力三维目标和谐共进。
——教学活动主体化,让学生充分活动,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教学方法灵活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
——教学气氛民主化,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教学形式多样化,加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动态化,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求异思维。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区小学的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各类学生的情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真正发展;一批痴心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名师、特级教师涌现出来,章贡区小学数学教改力度进入全省前列。
(二)研究内容:
1、数与代数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2、空间与图形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3、统计与概率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4、实践活动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个案研究,采用录像技术、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学生访谈的手段记录课题实施情况,通过阶段小结和评价对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控。
(二)实施情况
1、准备阶段:(2006年8月-2006年9月)
(1)调查摸底,提出课题。
(2)申报课题,批准立项。
(3)成立课题实验组织机构。
(4)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培训相关教师,组织加强理论学习。
2、研究实施:(2006年10月-2007年6月)
(1)讨论修订方案,明确本实验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
(2)每学期初学习钻研、制定计划、探讨全学期实验目标及重点方法。
(3)以学习、讨论、个人尝试、研讨课、互相交流为主要形式,边学边实验边研究。
3、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9月)
(1)问卷调查,反馈信息,收集资料。
(2)资料整理,分类归档。
(3)写出实验研究报告,总结、撰写论文。
(4)接受评估验收。
五、研究成果
(一)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策略
1、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走进和谐。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均衡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学生能否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没有任何歧视、批评。教师要把微笑、鼓励的掌声、带进课堂,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贯彻于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交流、探究等多种能力。
2、依托教材走近和谐。在课改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从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图画等,都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整合。如在进行空间图形领域“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研究中,设计以下教学环节:l、师生谈话。出示粉笔盒、红砖等物体,学生指出他们是什么形体。2、师生问答。学生举出一些属于长方体物体的例子。3、师生共同操作演示。教师和学生用刀削萝卜,认识面、棱、顶点。4、小组讨论。长方体的特征。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文本呈现、直观演示、实验操作、触摸感受、媒体展示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
3、在预设生成中走进和谐。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今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的过程中涌现新思想、新创意。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这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前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彻底研究,预设其中的教学价值,对教育对象的认知起点,学习状况进行提前预设更需要教师一双敏锐的眼睛,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所有学生去探索,相信他们。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开放广阔的探索空间,仔细体会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必要时给予评判、点拨,决不可做过多的限制或超前点拨,更不要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以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为主,激发全班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这样,达到了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注重了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和谐。
4、在环境与气氛的渲染中走进和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交往互动型课堂。
(1)平等对话。化解师生间、生生间森严的壁垒。一方面做到师生平等。在交往互动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应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做到生生平等。老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互动的“贵族”,另一部分学生沦落为交往互动的“奴隶”。要实现师生平等,老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要实现生生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消除自己对学生的偏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相互尊重。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认知关系上,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认知方式;在情感受关系上,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在社会关系上,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二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三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3)彼此评判。相互评判不是抵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等,也是为了使自己获得他人的思想,与他人达成共识,从而发展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内交流、班上交流等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不同评判意见的机会。
2、自主学习型课堂。
(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之前出示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目的明确,克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出示自学思考题。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与思维水平的限制,学习不容易抓着重点,有了自学思考题,一是能使学习有重点;二是有任务驱动;三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
(3)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成果和问题。一是交流学懂、学会了什么,并能用举例、论证、操作等方式说明自己的观点;二是交流哪些还没有学懂或不会;三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4)解决问题。简单问题学生解决,较难问题学生讨论解决,复杂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费时问题、“怪”问题弹性解决。
(5)教师讲解。一、二年级教师的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年级上期除外),三、四年级教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五、六年级教师的讲解不能超过12分钟。教师主要对学生的自学素材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规律与方法的讲解,重点知识的强调等。
(6)当堂训练。学生的练习是做到“活练”,学生通过解答教师设计的练习和书上的练习,由知道规律和方法到能用规律和方法解决问题,不只是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灵活运用规律和方法。
3、合作学习型课堂。
(1)合作学习小组要贯穿于学习始终。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作出明确的分工。这里的合作学习小组不只是课堂上合作学习时的小组,还是平时学习时的小组,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的小组。
(2)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积极靠拢。指的是学生们要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要使学生坚信他们“荣辱与共”,他们之间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为确保学生们相信他们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彼此关心学得如何,教师必须给学生设定一个清晰的小组共同目标,实行小组集体性奖励。
(3)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助。是指学生们相互鼓励和支持,彼此为取得良好成绩、完成任务、得到结论等而付出努力。教师应当最大程度地提供机会使学生互帮互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并对彼此为学会而付出的努力给予赞扬。
(4)落实个体责任。是指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要落实个体责任,就必须评估每个学生的作业,并把结果返回小组和个人,小组成员必须知道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谁最需要帮助、支持和鼓励,对作业中有错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的,小组要指派专人进行帮助和督促,保证全组都达到教师的要求。
(5)要督促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小组自评。也称为小组自加工或小组反省。合作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有效的小组活动受制于小组是否经常反省其运作情况。小组自评可以描述为小组成员对小组在某一活动时期内,哪些组员的活动有益和无益,哪些活动可以继续或需要改进的一种省思。
4、探究学习型课堂。
(1)提出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问题要提在教学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问题的难易要适度,既要有挑战性,又要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要适当,太费时的问题没必要在课堂上探究。
(2)形成猜测。
(3)进行探究。
(4)汇报探究结果。
(5)多方求证,形成共识。
六、问题与思考
认知、情感、能力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最大发挥,小组合作时效性的确保都受到课堂教学40分钟的时间限制。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中,实现目标与过程,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