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化土壤培育出来的文化元素是有差异的,而不同的文化元素所衍生的文化产物更是大相径庭。鬼怪题材从古至今都是各种民间文化的重要开发与繁衍的领域——无论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佛教文化圈还是以波斯湾为中心的西亚伊斯兰文化圈,或是西欧北美的基督教文化圈,鬼怪妖魔都在各自宗教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鬼故事、鬼形象大多是根植于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与各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甚至生活习惯都有很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对“鬼”这一对象的资料搜集与比较研究,进一步窥视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首先,从数量和种类上看,中国的“鬼”比西方文化中”的“鬼”相比,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丰富。中国的鬼怪,从广义上讲,可以指代以妖、仙、怪、魅为代表的万物之灵。中国的鬼可以是一种人死后变成的无所谓善恶的魂体,可以是魂魄俱存的实体,可以是无魂有魄的僵尸;可以是人们崇拜的祖先之灵,可以是作祟活人的邪恶存在。西方文化中的“鬼”主要泛指恶魔和灵魂。 中国鬼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象组合甚至形成了一个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鬼的世界。除了与生前无异的鬼 形象以外,还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如按身体各部分比例可分为大头鬼、半截身子鬼等奇形怪状的鬼;如按死法可分为吊死鬼、溺死鬼、虎伥、瘟疫鬼等。由于受到佛教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常见佛教典故中的鬼形象,如夜叉、罗刹鬼等。而西方文化中鬼的数量和形象多显得单薄许多,行为方式固定。西方文化中的鬼怪是一个个散兵游勇,没有构成一个鬼的王国。基督教文化中最著名的独立的鬼形象就是吸血鬼以及幽灵。 进一步,从鬼怪的性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怪集体就像存在于另一个时空范围内的社会,有善鬼有恶鬼有不善不恶的鬼。中国人将鬼视为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延续,这种延续是系统的综合的延续,人间的道德观念在鬼的世界里也得以存留与遵守。蒲松龄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就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鬼有善恶的观点。《聊斋志异》中林四娘、连锁、小谢、聂小倩等女鬼皆貌美心慧;王六郎等男鬼也是善良正直。而画皮、喷水等恶鬼则是面目恐怖,给人构成巨大伤害。而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中的鬼基本上都是邪恶和恐怖的化身。他们不仅仅面容恐怖,给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而且没有向善之心,基本上不会被感化。如威尔小姐的幽灵、奥特朗托城堡的鬼、吸血鬼的德拉库拉、布尔维尔《鬼宅》中的幽灵等等都是恶鬼的典型代表。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我们可以初步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不论是哪种文化形态下,微观的鬼的形成与产生多是人死后的亡灵,是肉身消亡之后留在世间或其他时空的形态。无论是中国民间文化还是西方民间文化都流传着“灵魂不死(朽)”之说。这一方面反映人类的自我优越感,又反映人对生的眷恋以及对死的恐惧。但是,关于灵魂的性质与存在方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是很大的。鬼神观念与宗教文化、民俗传统是分不开的。中国鬼文化中时空、善恶、因果报应等观念都来自佛教、道教的基本鬼神观。比如道教宣扬人死后或为仙或为鬼,佛教转世轮回观念则从根本上建构了以鬼为主体的来世世界。另一方面佛道的典籍中鬼的种类、形象也为民间文化中通俗的鬼怪提供了原形以及想象空间。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狱”受到礼教思想以及皇权统治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影响,也分为不同等级。人死后的魂魄将根据前世所犯的罪孽接受“阎罗”的审判以及地狱的刑罚。前世是好人的经审判后,便会被重新投胎享受前世积攒的福。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的倒影,并且充斥着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等级制度等佛教道教的思想。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人类始祖的原罪就是受到魔鬼的引诱。魔鬼撒旦在与上帝争夺天堂失败之后把争夺对象转向上帝造物——人类身上,因为人类拥有一个美好的东西——灵魂。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鬼故事中,受魔鬼的引诱或被魔鬼利用是一个永恒的文化原型模式。如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博士就是拿自己的灵魂与魔鬼做交易。西方基督教文化下的鬼怪的灵魂实际上已经不属于自己,而是被魔鬼所吞噬与霸占。因此,鬼只能是受魔鬼支配的恶鬼,是从灵魂中坏到骨子里的幽灵,是不可能向善的。
坦白说,这是网上复制来的。但是我觉得吧,很有道理。但是有一点,我认为,不是所有的鬼怪都是坏的。
你搞反了吧!东方的鬼是死人变的,是幽灵形体的,没有实体的,只有特别厉害的鬼才能幻化成形体,恶魔是一个生活在名叫无底深渊的地狱很古老的种族,和东方冥界的牛头马面比较接近,牛头马面不属于鬼,应该是妖怪。西方的恶魔更确切的来说,在东方属于妖怪类似。和鬼更接近的应该是不死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