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初中作文,要求要写一正一反两个人物做对比

2024-12-26 22:44: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趁清静,正好读书,翻出2009年上半年着实红火了一阵的《刀尔登读史——中国好人》。我最不喜欢凑热闹,越是炒得火热,越不理睬,先冷冷,过半年看风评不降反升,这才掏银子买来。 读完后,最直接的感慨便是世事通明,洞若观火。书中文章均为读史杂感,品评中国历史人物,说的是古人旧事,揭的是中国人骨子里扔不掉挣不脱的秉性脾气。和菜头说得贴切,“凡读过刀尔登文字的人,都会承认他的中文功底扎实,四十年下来马步极稳。一部分人会一见倾心,从此终生都做了他的粉丝。也有一部分不顾而去,因为分明感觉到了某种来自文字上的威压,觉得自己的文字很寒碜。有人一见倾心,就可以知道刀尔登的中文有所传承,符合他们自小形成的中文审美。有人倍感威压,那是因为这种文字属于过去的趣味,和今人的喜好并不一致。”我属于一见倾心那一种,止读数篇,已然叹服于作者的博学与文采,不单对历史掌故如数家珍,行文用典亦是挥洒自如,手到拈来。我一向不喜欢辞藻华丽,刻意显摆文采的文章,觉得文字就应言简意赅,直击重点,读完这本书,修正观点,认同文字在言物叙事说理之外,也可以优容雅致,句句落到实处,且不喧宾夺主。 书腰上有语,评“邱小刚(即刀尔登)的文字,宗鲁迅惟妙惟肖,而兼有李零之‘文’,王小波之‘武’,文曰史识与古典功底,武曰科学与理性精神。”若非熟读经史典籍,通晓中国数千年政局、文化、人情之嬗变,断断写不出如此文章。与之相比,吾辈为文,那真是不堪入目。阅读过程,便是一边倾慕,一边醍醐灌顶,另一边倍感无力的状态。越读越觉得自己读书太少,粗陋不堪;越读越认识到如此文章,学不来也达不到,只有跟读领会的份。所以说,人生从来就不公平,某些境界,非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至,便是耗费经年乃至一辈子,依然遥不可及。 ===========摘抄的分界线============= 1)自结成社会以来,在意见纷殊的众人之间,只有一种真实的状态,那就是妥协。 2)其实礼教自己是不杀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杀,以及将惨状叙述为妙事耳。 3)没有罪恶的社会一旦出现,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作恶的能力被统治者独占了。 4)王朝自马背上得来,得民心不如得士心,得士心不如得军心。 士是民的精神领袖,还是其传记作者。士心一旦收揽,民心也就粗定了。 5)事不宜以是非论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恶论者,十居八九。 6)乡绅如果不能和权力结合,只能算是肥羊。 7)无耻之事,无论多小,尽管是被迫,一旦做下,便将自己的名誉,与强迫自己的人,绑在一起,渐渐荣辱与共。 8)在中国,传统的教义是用审美代替思辩,用玄想抵制实测,用善恶混淆是非。屈原作《天问》,两千年间的学人,则共同创作了一部“不问”。 9)鲁迅说陶渊明“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疲倦得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凉,所以又必须有一种抚慰”,这抚慰就是酒了。 10)对道德榜样的褒扬,是许以名利,想让人知道做好人可能得“好报”——即有利可图,一方面宣扬反功利即为道德,一方面又以功利劝善,只能令道德的涵义本身发生堕落,执行长久,后果不问可知。 11)古代政治理论,一大核心是要与人类趋利的本性作斗争。斗争的结果可想而知,不是率天下为善,倒是率天下为伪。 12)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人,要做好事?——道德动机是全部道德问题的根本。如以今天的观点看,儒家提倡内在的道德冲动,似乎更高明些。但这种原理诉求于自我,且在此岸循环,则只对追求精神圆满的人有效。道释二家虽较儒学立义玄远,对普通人来说,毕竟幽茫难征。袁了凡推广的思想(现世现报的新道德体系),使道德脱离了义务,成为一种奖罚体系,容易理解,也容易推行。它主张的功可以抵过,也让许多人颇觉从容。 中国的道德体系,本以诫条为核心,自晚明起,渐渐向功利主义转化,袁了凡首倡其功。鲁迅曾抱怨有人施恩如放债——当然如此。在新的道德体系里,行善是有所图,不行恶是有所畏。……问题只是,一旦人们发现善恶难报,银行倒闭,这个体系——诫条体系也受其连累——也就崩溃在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