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民间习俗资料。

2025-01-06 03:23:1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 五祭”之一。
  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2 . 正月初一
  拜年
  “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朔”。又有“上日”、“三朔”、“三始”等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 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 三日为猪日, 四日为羊日, 五日为牛日, 六日为马日, 七日为人日, 八日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引来, 招致霉运
  3 .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4 .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出门, 不宴客。初三又叫“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5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
  6 .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7 .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图经》)
  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8 .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
  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
  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

回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