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国初期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

速求答案。谢谢。
2024-12-16 00:30:1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53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二)、社会主义改造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离开了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就失去了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不对落后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也无法真正实现。三大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如果走,那就得走西方国家同样的路,即通过到非洲去掠夺和贩卖奴隶,依靠殖民掠夺,依靠对农民的剥夺,依靠对工人的压榨来积累原始资本,就得通过社会两极分化来造成少数资本家,使多数人失去生产资料。而这些对中国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目的不相符的。

  2、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国营经济力量比较强大,理应成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发展工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一方面要建设新的工业。此时原有工业的主体是国营工业,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6%,不仅规模大,而且技术设备先进。利用原有的工业,首先和主要的利用国营工业。同时,在中国,由于私人没有能力投资兴建新的、足以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的那种大型工业企业,只有国家才有能力来做这件事。所以,工业建设的发展,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因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国家的各项政策,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党和政府有必要把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建国初期,政府、国营经济曾帮助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政府、国营经济之间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工商业调整之后,1951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它们与政府、国营经济及至社会的矛盾。这导致了1952年上半年的“五反”运动,即: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不仅需要改组,而且需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

  4、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实行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个体农民耕地很少,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资金十分短缺。许多农民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由于力量单薄,遇到自然灾害,更没有抗御的能力。这样,农民要求互助合作,扩大生产力。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商品粮食、资金、工业原料和市场,而这些是个体农民远远满足不了的,这也促使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不失时机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就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回答2:

建国初百废待兴,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只是主要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等到国民经济恢复后就把他们三大改造 了

回答3:

为了赢取民心,稳定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