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
孟子年幼时住在凫村,此地靠近坟场,母亲以纺纱织布为生;孟子看见出殡、埋葬及祭拜的情形后,常跟小朋友一起玩这种游戏。孟母觉得居住在这地方不好,于是就迁移到营村;营村有屠宰场,孟子又学起屠夫宰猪做生意的样子。孟母见儿子如此模样,内心更加担忧,便再搬到邹城;由于新宅靠近学堂,孟子就每天以学人家读书的模样为乐,再也不会因环境关系而受到污染。孟母这才安心定居下来。
孟子长大后,孟母就将他送到学堂去读书。以前小孩读书的场所,大都是小小一间教室,并不是像现在的学校规模这么大,也没有很多学生,通常就一二十个小孩,由一位老师来教导读诵经典。孟子在这种小学堂读书,刚开始还懂得用功,后来渐渐就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有一天竟然还逃学回家。孟母此时正在机房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只织了一半的线给剪断了。孟子很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孟母责备他说:“求学就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一丝地不断织上,才能累积成为有用的布料;假使中途把它给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你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现在你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就是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你的学业呢?”孟子听了母亲的训诲后,觉得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忏悔认错,从此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努力不懈的学习,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他延续“至圣先师”孔子的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母亲的教诲
隋朝时有个人叫高颖,做了宰相,位高权重。隋朝的江山似大厦将倾,高颖只知迎合皇帝,到处陪着皇帝游山玩水寻欢作乐。一日,高颖又要陪皇帝外出游玩,他问母亲家中缺些什么,以便带些回来。母亲泪流满面地对他说:“自从你做官以来,家里什么都不缺,你富贵已到顶了,所缺者,唯有砍头一项!你应该收敛收敛,慎之又慎啊!”高颖当时心里一震,但事后仍然我行我素。结果,作恶多端,咎由自取。有人说他企图造反,还有人说他搞乱朝政,想当天子。这些话很快传到多疑的隋炀帝耳朵里,便找了一个借口将高颖杀了。面对这“无言的结局”,人们不得不佩服高颖母亲的眼光和见解,“贪官唯缺砍头”,真是振聋发聩!
岳母刺字
岳母姚氏,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母亲,数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母亲的典范。她深明大义,忧国忧民,当金人南侵,大好河山破碎之际,她毅然将儿子岳飞送上抗金战场。临行前,为勉励儿子以身报国,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
母爱如佛
从前,有个年轻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相当贫困。后来年轻人由于苦恼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亲见儿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农活痴迷拜佛,苦劝过几次,但年轻人对母亲的话不理不睬,甚至把母亲当成他成仙的障碍,有时候还对母亲恶语相向。
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听别人说起远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里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讨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亲阻拦,便瞒着母亲偷偷从家里出走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听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当他向高僧问佛法时,高僧开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给你指条道。吃过饭后,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脚为你开门的人,这人就是你所谓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为师,成佛又何难?”年轻人听后大喜,遂叩谢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户农家,男主人为他开门时,他仔细看了看,男主人没有赤脚。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没有赤脚为他开门。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来,投宿无数,却一直没有遇到高僧所说的赤脚开门人。他开始对高僧的话产生了怀疑。快到家时,他彻底失望了。
日暮里,他没有再投宿,而是连夜赶回家。到家门时,已是午夜时分。疲惫之极的他费力地叩动了门环。屋内传来母亲苍老惊悸的声音:“谁呀?”“我,你儿子。”他沮丧地答道。很快的,门开了。一脸憔悴的母亲大声叫着他的名字,把他拉进屋里。就着灯光,母亲流着泪端详他。
这时,他一低头,蓦然发现母亲竟赤着脚站在冰凉的地上!刹那间,灵光一闪,他想起高僧的话,他突然什么都明白了。年轻人泪流满面,“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
给树浇水的父亲
一个小男孩,从小得了脊髓灰质炎,腿瘸了,这个病还导致他长了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很不好看,所以这孩子从小就备受冷落。小伙伴们都觉得他又瘸又不好看,就都不跟他在一起玩。
有一天,他的父亲拿了一把小树苗回来,跟他的多个儿女说,你们一个人拿一棵树苗去种,看谁的树种得最好,我就给他买礼物。
这个小男孩跟他的哥哥姐姐一起拿了树苗种下去。这个孩子呢,由于老受冷落,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心态。他给那棵树苗浇了一两回水以后,心里就有一种很消极的想法。他想,我不管了,还不如让我那棵树早早死了吧,我反正是不受人喜欢的孩子,我再想要礼物,也不会得到它的。他就再也不给那棵树浇水了。
可是,后来他却发现,他那棵树就是长得比别人的好。那棵树长得特别快,树叶长得特别鲜亮。这是一棵特别茁壮的小树。
父亲不断地对他说:“天啊,儿子,你长大会成为一个植物学家的。你真是天才,你的树怎么这么好呢?”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说:“大家都看见了,在这些树苗中,只有这个孩子种得最好,我的礼物得买给他。”于是父亲给这个小男孩买了一个他特别喜欢的礼物。
后来,这孩子不断受到鼓励,他就想,这是天意。有一天半夜,他睡不着。心想,书上说植物是在半夜生长,我去给我的树再浇点水吧。他跑出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他父亲在那棵树边正一勺一勺浇水呢。他突然明白,他的父亲每天夜里都在悄悄地为他浇着这棵小树。这棵小树就是父亲在他心里种下的一个意识,让这个孩子自信起来。
看见这一幕以后,这个孩子的生命态度就改变了。后来,他没有成为植物学家,而是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孩子他爸
市里举办了一个书画展,观众络绎不绝。展览中有一幅画,画面上洪水滔天,淹没了地面,连树木也被洪水吞掉了,只留下水面上零星竖着的几根树枝:一个母亲浑身湿透,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大水已经淹到她的腰部,她前弓着腰,努力推着一块木板,木板上坐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子……
看到这幅画的观众,都被画面感动了。有人感叹:“好伟大的母亲啊!”有人赞扬:“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还有人为母子俩祈祷:“但愿苍天保佑,愿她们平安度过灾难……”
有一个中年妇女,一直站在这幅画的前面,定定地看着画。听到别人的议论,她皱着眉头,不住地摇头:“不对,不对的……”可是,没有人注意她。
这时,有个年轻的姑娘叫了起来:“咦?画面的标题怎么是《孩子他爸》?不通呀!”姑娘的话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大家一看,果然如此,也露出了疑问的神情。那中年妇女松了口气,似乎看到一线希望。又有人叫道:“我发现一个问题,你们看洪水都已经盖过树叶了,怎么可能只淹到画面上这位母亲的腰部呢?”中年妇女更高兴了,带有一丝开导的语气说:“对呀,怎么会这样呢!你认真想一想啊!”有人不以为然地说:“树叶比较远嘛,可能远处的水深呀!”
观众们议论了几句,找不出更合理的解释,也就走开了。直到傍晚,中年妇女一直寸步不离地守在那里,现在的她和那幅画一样,孤零零地待在一个角落,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
展厅的广播响起来,画展就要结束了。这时,中年妇女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快步走到展厅中央,挡在准备离去的观众前面,大声说道:“各位先生女士,请允许我耽搁你们几分钟时间,解释一下这幅画好吗?”
观众都停住脚步,诧异地望着她。中年妇女说:“我就是这幅画的作者,画面上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画面中的母亲就是我,那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儿子。”观众们顿时安静下来,静静地听着下文。
中年妇女回忆起了那个永生难忘的场景:“当时,大水铺天盖地涌来,连一些房屋都被淹没了,何况是人?为什么画面上的洪水只到达我的腰部呢,因为我的下面有一个人在用肩膀驮着我,他就是我的丈夫,我孩子的父亲!我骑在丈夫的脖子上,他那样顶着我,在水底一步步地走着把我和孩子送上一个高坡,他却消失在水中,再也没有上来……现在,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孩子从画面上涂掉了吧?因为,这幅画的主角不是我们,而是孩子他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