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什么产业可以脱贫?

2025-01-02 20:50:0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甘肃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改变过去依靠传统农业的单一状况,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多种富民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分散经营的贫困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致富。

不仅是静宁苹果,在自然环境恶劣的甘肃,一项项富民产业正不断将老百姓的钱包填得鼓鼓囊囊: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近3000万亩,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7元,增长12.2%,富民产业收入占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0%以上。

“要多渠道促农增收,延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谋划发展乡村旅游业,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致富。”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基层调研时说,甘肃省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构筑产业支撑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业咋选:“什么产业能脱贫?”

什么产业可以脱贫,一直困扰着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绽坡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东。“过去全村几乎没啥产业,除了种地还是种地。” 李海东说,山区寒凉,村民们基本靠天吃饭,收入微薄。不仅是绽坡村,在几年前,甘肃大部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靠传统农业,增收难度大。李海东想到了村里一直有种植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的传统,常年在外贩运中药材的经历,让他觉得这样的特色农产品,应该是脱贫产业的主力军。

2010年,李海东将富硒农业新科技应用于当地中药材种植,“富硒黄芪亩产可达650多公斤,每亩收购价最高时能超过200元。”能带领数百名乡亲一起致富,李海东高兴极了。

“渭源县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40万亩,年加工中药材7万多吨,综合产值达到13.9亿元。”渭源县县委书记吉秀介绍,全县217个行政村中,中医药产业收入占一半以上的村达123个。在吉秀看来,找准特色产业,必须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让经验可复制、接地气,才能最大程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吉秀说。

甘肃省农牧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甘肃省优势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3153.84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全国领先。

产业有了,但要让老百姓从中获得实打实的好处,还得在精准覆盖上下功夫。“我们正在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甘肃省农牧厅厅长康国玺说,对于“七个一批”清单式管理核准的63万贫困户272万贫困人口,该省逐户摸底、逐村建账,要帮助每个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做到“户有卡、村有表、乡有册、县有簿”,真正实现贫困户、贫困村特色产业全覆盖。

“2017年,我们要力争在贫困地区新增蔬菜40万亩、新增水果27万亩、新增马铃薯22万亩,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2980万亩左右。”康国玺说。

大数据

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81个,占全省的93%;全省6220个贫困村中有6159个村组建立了合作社,占贫困村总数的99%;有46万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占到贫困户总数的69%。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9709个,带动农户301万户。全省探索形成了“各级政府+金融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贫困户”等帮扶模式,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互利共赢机制。

“合作社低价提供辣椒种苗,蔬菜站派技术人员到家里进行指导,4个月的成长期后,合作社的回收价格会高于成本价,可以说是稳赚不赔‘零风险’。”陇南徽县的一位椒农美滋滋地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

据了解,近年来徽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思路,先后列支6393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建成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853个。依托产业扶贫,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5632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7804元,增幅38.6%;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4.2万人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1.73万人,下降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