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稀有动物都有哪些

2024-12-31 17:13: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稀有动物有哪些
(1)大熊猫:亦称猫熊。哺乳动物。体肥胖,形似熊,长约1.5米,肩高约66厘米。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生活在2000米~4000米高山的竹林中,喜食竹子,有时也吃小动物。善于爬树,性孤独,不群栖。仅产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2)朱鹮:鸟类。雄鸟体长近80厘米,雌鸟稍小。羽毛多是白色,有的部位粉红色,颈部有若干延长而下垂的柳叶形羽毛,额、眼周、头顶、嘴基部、跗跖及裸露的下胫为红色。生活于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栖于高大乔木上,以蟹、蛙、小鱼、田螺、甲虫等为食。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3)金丝猴:亦称仰鼻猴。哺乳动物。体长约70厘米,尾长与体长相等或更长些。背部有发亮的长毛,脸两侧、胸及后腿毛赤色。生活于2500米~3000米高山密林中,群栖,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4)白头叶猴:哺乳动物。体长约50厘米,头小,尾较体长,四肢细长。头白,有毛冠,体背的毛较腹面长而密。生活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中,群栖树上,很少下地,以野果、叶、花等为食。产于我国云南、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我国一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黑叶猴,也是一类保护动物。)
(5)羚牛:亦称扭角羚。哺乳动物。长1.7米~2.2米,肩高1米~1.3米,重可达350公斤。尾较短,雌雄均有短角。全身棕黄色或深棕色,眼周黑色。一般栖于3000米~4000米高地,夜出觅食,吃青草、树枝、竹笋等。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6)白鳍豚:又称白暨豚。哺乳动物。体长1.5米~2.5米,头圆,嘴长,约30厘米。体背面淡蓝灰色,腹面白色,鳍白色。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我国特产动物,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7)黑颈鹤:鸟类。大型涉禽,体长约1.4米。头、颈及飞羽均黑色,尾羽亦黑色,体羽灰白色,外观黑白分明,易于识别。主要栖息在生长较高水草的沼泽地,以鱼、蛙、螺、虾等为食,在青海、四川西部3500米~5000米的高山沼泽繁殖,迁徒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越冬。鹤类中唯一的高山种,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8)扬子鳄:爬行动物。长2米余,背面角质鳞有六横列。背部暗褐色,有黄斑和黄条;腹面灰色,有黄色小斑和横条;尾部有灰黑相间的环纹。前肢五指,无蹼;后肢四指,有蹼。穴居池塘、沼泽底部,以鱼、蛙、小鸟及鼠类为食,冬季蛰居穴中。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我国特有,一类保护动物。

(9)袋鼠(kangaroo):它是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人们通常提起澳大利亚,就会想起这些可爱的家伙。袋鼠的原产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个别种类是只有澳大利亚才有的。而这些袋鼠除了小部分生活在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其余的都是在野地里生活。它们的速度非常快,用尾巴控制方向,时速可达70千米,跳跃性也尤为出色,一次跳跃可以有10米之远,还能跳过3米高左右的障碍,真可谓是动物界的“跳跃冠军”!
(10)考拉(koala):人们提起澳大利亚,最先想到的就是袋鼠,紧接着最为世人皆知的就是考拉了。它有很多名字,如可拉熊、无尾熊。学名全程来自于古代土着文字“Phascolarctoscinereus”可以解读为“nodrink”。有意思的是,考拉只有在生病或干旱的时候才喝水,平常身体所需水分90%都来自于它们所喜爱吃的桉树叶。可是它们的繁殖速度很慢,从而导致了数量上的稀少,越加显得珍稀可贵!
(11)鸸鹋:鸸鹋,中文发音érmiáo,又名澳洲鸵鸟。如果您仔细的观察,会发现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就有它们靓丽的身影。它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鸟之一,更是最古老的鸟种之一,这些荣耀最终使得它们活跃在澳大利亚的每一个澳洲硬币上。需要一提的是,国徽之所以选择它与袋鼠,是因为据说它们是不会后退的动物。

(12)鸭嘴兽:做为世上最原始、也是极少数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自然而然也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它们的前肢和后肢具有蹼和爪,尾巴扁而阔,这样的身体构造,使得它们善于掘土和游泳。它们最早出现在2500万年前,容貌外观提供了哺乳动物是由爬行类动物演化而来的许多证据。而鸭嘴兽每天所消耗的食物,居然可以和自身重量画上等号,实在令人惊奇!
(13)琴鸟、笑鸟(Menura、Laughbird):琴鸟和笑鸟做为澳大利亚的特产鸟,已然成为澳大利亚的国鸟。您需要知道的是,琴鸟属于雀形目琴鸟科,由于它们在求偶炫耀尾羽时的样子,如同一张竖琴,所以得名琴鸟。笑鸟,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它们在吃食的时候,会发出“咯咯”的笑声,所以被称之为笑鸟。
(14)加湾鼠海豚:加湾鼠海豚,俗称小头鼠海豚(Phocoena sinus),又名港口豚、太平洋鼠海豚、加湾鼠豚或海湾鼠海豚,是一种稀有的鼠海豚属。
(15)克罗斯河大猩猩:克罗斯河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diehli)是西部大猩猩的亚种,分布在尼日利亚及喀麦隆的热带雨林。

回答2:

第一首属白犀牛,全球仅剩一只,有专门的护送卫队及保安,荷枪实弹,其阵式并不亚于总统出行。

第二属中国的蟒山烙铁头,为世界最重毒蛇。国内独有,不足二百条。全长可达2m。具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腹面除前述黑褐色具网纹外,还杂有若干较大、略呈三角形的黄绿色斑。头背黑褐色,有典型的黄绿色斑纹。尾后半为一致的浅黄绿色或几近于白色。头大,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有颊窝。头背都是小鳞片,较大的鼻间鳞一对彼此相切。中段背鳞25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外,均具棱;腹鳞187~198;肛鳞完整;尾下鳞60~67对,尾侧扁末端平切

第三,夜鹦鹉在新西兰,生活着一种名为夜鹦鹉的奇特动物。它的拉丁名字直译过来是“猫头鹰的脸,柔软的羽毛”。一如其名字所描述的,这种鹦鹉的面庞就像猫头鹰一样,大而且圆,周身的羽毛也比别的鸟类来得更加柔软。这种动物奇特而又惹人喜爱,它是唯一不会飞的鹦鹉,深居洞穴,昼伏夜出,以至于新西兰政府正在竭尽全力使其免于灭绝的命运。

从毛利人定居新西兰起,夜鹦鹉的生存状况就开始恶化,后来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加入,情况更是越来越糟。人类不仅占据了夜鹦鹉的栖息地,还引入了猫、鼠、鼬类等夜鹦鹉无力应付的捕食者。在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环保局提出了一项拯救夜鹦鹉的计划,其中包括将夜鹦鹉种群移至没有捕食者威胁的岛屿,为它们建立专用饲养所,人工帮助其完成孵化和育婴任务等。通过这些举措,人们好不容易使夜鹦鹉免于灭绝的命运,但2012年初,野生夜鹦鹉的数量还是只剩下126只。

第四食猴鹰。食猴鹰(学名:Pithecophaga jefferyi),又叫食猿雕,也称作菲律宾雕。体型大,喙和爪均强健,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其主要猎物是各种树栖动物,如猫猴、蝙蝠、蛇类、蜥蜴、犀鸟、灵猫、猕猴及野兔、田鼠等。在村庄附近,它们还经常捕杀狗、猪等家畜,在啄食猴子时十分凶残,所以有“食猴鹰”之称。仅存不到500对,太平洋诸岛屿都有分布,主要集中于棉兰老岛的雨林中,是菲律宾的国鸟。

第五雪豹

雪豹(拉丁学名:Panthera uncia),一种面临濒危的猫科动物,是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显著象征,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雪豹已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是雪豹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征。国内仅剩23只。

第六远东豹远东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又称东北豹,是豹的一个亚种,比泰国豹、非洲豹等亲戚体型小,是北方寒带地区体型仅次于东北虎的大型猫科动物,头小尾长,四肢短健;毛被黄色,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又颇似古代的铜钱,所以又有“金钱豹”之称。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缩。生活于森林、灌丛、湿地、荒漠等环境,其巢穴多筑于浓密树丛、灌丛或岩洞中。营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休息。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秋季也采食甜味的浆果。食物缺乏时,也于夜晚潜入村屯盗食家禽家畜。曾经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森林中。已被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Ⅰ,受到俄罗斯、中国和朝鲜政府的严格保护。其稀有程度,超过东北虎。

第七,云南白掌长臂猿。据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镇沅管理局副局长刘永介绍,目前生活在镇沅无量山的长臂猿有6群15只左右,在哀牢山中大约有9群20余只左右。“当地许多村民都听到长臂猿的叫声,但很难接近它们。”刘永告诉记者,生活在镇沅境内的长臂猿很少被人看到过,不过生活在千家寨2700年茶树王附近的那一群算是一个例外,护林员曾在20米左右的地方见到过,原来有3只,2005年又多了一只幼猿。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新平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张宏雨告诉记者,在新平境内,目前大约生活着36群160只左右长臂猿。曾有许多人断言,长臂猿已面临灭绝。

第八斑鳖。斑鳖(学名:Rafetus swinhoei):又名斯氏鳖。背盘长36-57厘米,背盘宽度仅略小于长度,几近圆形。躯体扁平,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泽,暗橄榄绿色(或黑绿色),具多数黄色点斑,其间更有无数黄色细点,有时形成包围前述黄色点斑的不规则的一圈;在相当于骨质背甲部分,黄色斑纹形成横竖交织的线纹或放射状纹。头、颈及四肢背面亦为黑绿色,具不规则的大小黄色斑。这种密集的黄色斑纹是斑鳖的特点。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底栖。以水生动物为食物。卵生。斑鳖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之一,全球已知存活仅3只,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越南还剑湖1只、长沙动物园1只。分布于亚洲。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长江下游及太湖周围。

前不久越南120岁重达200公斤的一只班鳖不幸离世,越棒子哭的那叫一个伤心。据说这只叫“老爷爷”的斑鳖被称为神鳖。

第九大猩猩。大猩猩体型比黑猩猩、猩猩都要大得多,是最大的类人猿,也是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它的身体极为粗壮、剽悍和鲁莽,身高与人类相差不多,但体重则要大得多,雄兽体长为140-200厘米,体重110-250千克,最大的达350千克;雌兽体长140-155厘米,体重为80-150千克。无论是山地大猩猩还是西非大猩猩,所有的大猩猩都已数量稀少。

第十,国宝大熊猫。

把大熊猫排到第十,就是想告诉大家,比熊猫珍稀的动物有很多。世界上的濒危动物有794种,国内不幸占了120多种。许多动物比如白鳍豚就永远地消失了。你是否知道地球上动物种类正在急剧减少,一个接一个,一种接一种都消失了.地球上的生物原本自然形成食物链而互相依存.

回答3:

第一首属白犀牛,全球仅剩一只,有专门的护送卫队及保安,荷枪实弹,其阵式并不亚于总统出行。

第二属中国的蟒山烙铁头,为世界最重毒蛇。国内独有,不足二百条。全长可达2m。具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腹面除前述黑褐色具网纹外,还杂有若干较大、略呈三角形的黄绿色斑。头背黑褐色,有典型的黄绿色斑纹。尾后半为一致的浅黄绿色或几近于白色。头大,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有颊窝。头背都是小鳞片,较大的鼻间鳞一对彼此相切。中段背鳞25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外,均具棱;腹鳞187~198;肛鳞完整;尾下鳞60~67对,尾侧扁末端平切

第三,夜鹦鹉在新西兰,生活着一种名为夜鹦鹉的奇特动物。它的拉丁名字直译过来是“猫头鹰的脸,柔软的羽毛”。一如其名字所描述的,这种鹦鹉的面庞就像猫头鹰一样,大而且圆,周身的羽毛也比别的鸟类来得更加柔软。这种动物奇特而又惹人喜爱,它是唯一不会飞的鹦鹉,深居洞穴,昼伏夜出,以至于新西兰政府正在竭尽全力使其免于灭绝的命运。

从毛利人定居新西兰起,夜鹦鹉的生存状况就开始恶化,后来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加入,情况更是越来越糟。人类不仅占据了夜鹦鹉的栖息地,还引入了猫、鼠、鼬类等夜鹦鹉无力应付的捕食者。在20世纪80年代,新西兰环保局提出了一项拯救夜鹦鹉的计划,其中包括将夜鹦鹉种群移至没有捕食者威胁的岛屿,为它们建立专用饲养所,人工帮助其完成孵化和育婴任务等。通过这些举措,人们好不容易使夜鹦鹉免于灭绝的命运,但2012年初,野生夜鹦鹉的数量还是只剩下126只。

第四食猴鹰。食猴鹰(学名:Pithecophaga jefferyi),又叫食猿雕,也称作菲律宾雕。体型大,喙和爪均强健,上喙边端具弧形垂突,适于撕裂猎物吞食;基部具蜡膜或须状羽;翅强健,翅宽圆而钝,扇翅及翱翔飞行,扇翅节奏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对较长,约等于胫部长度,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雌鸟显著大于雄鸟。其主要猎物是各种树栖动物,如猫猴、蝙蝠、蛇类、蜥蜴、犀鸟、灵猫、猕猴及野兔、田鼠等。在村庄附近,它们还经常捕杀狗、猪等家畜,在啄食猴子时十分凶残,所以有“食猴鹰”之称。仅存不到500对,太平洋诸岛屿都有分布,主要集中于棉兰老岛的雨林中,是菲律宾的国鸟。

回答4:

动物界有着我们熟悉而陌生的各种动物,由于分布地域不同,所以很多我们的不曾见过,由于性格等多种原因,很多野生动物和人类都保持着足够距离,虽然有些物种非常繁荣,但是还有部分物种在世界各地以及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为了给其它动物更好的生活空间,人类是时候应该反省了,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些全球濒危物种。

远东豹

它是生活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型猫科动物,是北方寒冷地区就体型而言仅次于东北虎的猫科动物,和大部分猫科动物一样它平时单独活动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和野兔、野猪都在它的食谱上,远东豹最大个体130千克,拥有更加厚实的皮毛和强壮的四肢,远东豹在世界上的野生数量分布已仅剩40只左右,濒临灭绝,造成它们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偷猎者的猖獗、以及人类打量捕食食草性动物使它们食物变少等原因导致,属于全球极度濒危的大型猫科动物,目前仅分布在俄罗斯和中国境内。


华南虎

作为凶猛的大型猫科动物,野生的华南虎已经灭绝,现在只有在华南虎保护基地才能见到它的身影,不过令人可惜的是,它们没有了曾经的野性,虽然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试图恢复它的野外生存能力,但效果都非常低微。作为曾经遍布中国南方大部分区域的华南虎也只由于人类的打量捕食导致消失,这种美丽的大猫已经没有它的容身之地,相对其它动物而言,一只老虎的生存至少需要70平方公里的森林,还需要各种素食性动物的生存才能生存下去。


苏门答腊犀牛

这是一种现存最小的犀牛,平均体重仅为700千克,最大个体也只有1100千克,作为独居动物,苏门答腊犀牛身上有着红色的皮毛,它们主要生活在雨林和沼泽地带,它们性格比较温和,个体之间也不会因为领地的争夺而发生战斗等行为,每天以新鲜树叶、水果、嫩芽为食,一天下来足足可以吃掉50千克的食物,不过它们是犀牛中最吵的,几乎每时每刻都会发出声音,该物种由于人类捕杀已经成为极度濒危的物种,全球数量只有200余头左右。

回答5:

1、岛屿灰狐,是美国最小的狐狸,只能在加利福尼亚的海峡群岛上找到,如今只剩下不到一千只。

2、白头叶猴:祖籍越南下龙湾的吉婆岛。这个物种的数量在过去40年里已经减少了98%。为满足中药的需求,猎人们杀死叶猴;栖息地的破坏也造成了叶猴的死亡。幸存的59只叶猴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群体,近亲繁殖非常严重。

3、普氏野马:1966年,科学家曾宣布普氏野马灭绝。普氏野马是唯一活着的野马物种,曾在中亚大草原上广泛出没。

4、苏门答腊猩猩。如今仅剩6600只,只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的亚齐省找到。这些猩猩的栖息地正在迅速为棕榈种植园让路。为进行国际宠物贸易而捕捉的小猩猩有时也被当成有害动物杀死。

5、小头鼠海豚。小头鼠海豚是最小的鲸目动物,也是最濒危的动物之一。在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北部湾,这种身长1.5米的小头鼠海豚经常被困在渔网中溺死。

6、犁头龟。马达加斯加西北部的犁头龟仅剩约400头,可能在30年内灭绝。

7、古巴鳄。饲养高度濒危的古巴鳄(上图)和其近亲美国鳄,为这种更珍贵的爬行动物创造了生存机会。古巴鳄身长3.5米。其原产地古巴。在这个岛国的两个小地区,古巴鳄仅剩约4000只。

8、绿眼睛青蛙:壶菌的牺牲品,在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已经减少至几百只。因砍伐森林而失去栖息地,加上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导致其死亡,使这种6.5厘米长的青蛙遭受了额外的打击。圈养这些两栖动物可能是这个物种最后的希望

9、亨氏牛羚:它是非洲最濒危羚羊之一,只能在肯尼亚和索马里边境附近的一个小区域看到它的踪影。这种动物仅剩约600头,盗猎和干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0、佛罗里达戴帽蝙蝠:是佛罗里达最大的蝙蝠,曾经被认为已经灭绝。2002年,科学家们在迈尔斯堡发现了一小群戴帽蝙蝠。这种长53厘米的蝙蝠是极度濒危物种,由于其首选栖息地——悬崖裂缝和树洞的大量丧失,这个物种减少到只有约一百只。

11、粉胸的格林纳达鸽子是加勒比海格林纳达岛的国鸟。但是其数量不到150只。栖息地的丧失以及食肉动物的引入,严重挤压了鸽子的生存区域。目前拯救鸽子的十年恢复计划已经开始实施。

12、大熊猫。
目前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圈养数量161只。大熊猫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