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三的哥哥带来了一本语文书,他走后我就开始看。突然,一篇课文《老山界》引起了我的注意。看过后我才明白,这是写伟大的红军的文章。看完后,我知道了要是没有那些红军战士的死,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
这篇课文以一个红军战士的视角,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辛与感动。一个瑶族大娘先是害怕,在得知他们是红军后又突然转忧为喜,将自己最后的干粮分给了战士们。战士们为了报答她明知前面粮食缺乏,但还是送给她一整袋米。在爬山的过程中,战士们累坏了,倒头便睡。可作者却被半夜冻醒。可见当时的情景有多么辛苦。慢慢地,作者又迷迷乎乎地睡着了。到了下山,战士们又听见英勇的五、八军团,正跟敌人交火。最后,还不忘介绍养成的新习惯,用脸盆煮饭。
读完后,我深有感触;我们的生活和他们简直处处相反!我们都吃得胖胖的,而他们却连饱饭都吃不上;我们走远路都坐车,而他们却要光着脚走路。只有领导才能穿鞋……我们生活在新社会,应该珍惜这美好的生活,而我却时常挑吃捡穿,真是太不应该了!要知道,这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他们用生命的代价换回来的呀!不知何时,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声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不正代表了我当时的心情吗?
十七年前,初中一年级,我第一次在课本里读到陆定一同志写的《老山界》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老山界在什么地方,只是对文中描写夜晚景色的段落印象颇深.十一年前师范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教初中一年级,做老师的我在备课时第二次读《老山界》,此时为了上课查阅了一些资料才了解到老山界原来就在我所在的广西北部与湖南交界之处,但具体在什么位置还是不得而知.二年后我调至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工作.才真正知道一直这么熟悉的老山界原来就在身边,老山界就在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内,从此我便经常宣读这篇文章,每读一遍就有一种新的感触.今晚又翻出原来发黄的课本,找到曾经背过、默过、考过的既熟悉又略感陌生的《老山界》,细细品味,再次阅读它时心中的感触,无法用言语和文字表达……
陆定一同志在文中所描述的贫穷的瑶民连饭都无法吃饱,苛捐杂税繁重,被汉人赶得到处跑的现象已不复存在,解放后在党中央的富民政策指导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现如今华江瑶族乡的瑶族同胞在广西四十八个少数民族乡中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已名列前茅,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乡,竹海密林出金银,瑶族同胞安居乐业,幸福安康,这一点也许陆定一等老一辈革命家翻越老山界时也未曾想到.瑶乡处处在变,陆老也未曾想到老山界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没有变的是地名雷公岩这个千古不易的地方,巡山时我曾亲身体味过它的陡峭,“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是悬崖……”与陆老文中描述的一模一样,非常难爬,两腿发软,好象前面有一根草拦一下就要拌倒,气也接不上,心脏似乎要跳出来,浑身汗水浸透,汗水流到眼中,辣得眼睛也难以睁开,这时真想放弃不干了.站在石梯上休息,我耳畔似乎听到当年摔下山崖的马匹凄惨的尖叫,眼前似乎浮现出当年红军长征翻越雷公岩、老山界的情景,当年红军连饭都没得吃,照样攀过了,现在我们的条件比他们好多了,想到这些咬紧牙关,鼓足勇气终于战胜自己.从此以后工作中每每遇到困难,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陆老写的《老山界》,想起老山界精神.每次登上华南之巅,雄峙绵绵老山界时,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翻越过的老山界依旧那么巍峨,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依然在老山界上空荡气回肠.我常想,红军那么困难都挺过去了,和平年代难道连一个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我们都保护不好,建设不好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弘扬老山界精神,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定会建设成为广西的领头雁,成为全国一流的保护区.
再读《老山界》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