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是什么意思啊?

2024-12-17 09:36: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二十四节气里的惊蛰是打雷惊醒了冬眠的动物的意思。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

惊蛰后气候逐渐变暖,万物开始复苏,是梨、桃、李等落叶果树的开花抽梢期和柑橘、杨梅等常绿果树的萌芽前期,也是果园年周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惊蛰是卯月之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岁起摄提纪元)的基本内容,它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干支历法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子丑”)。

回答2: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一岁(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惊蛰是卯月之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开始;卯,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人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回答3:

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就是打雷惊醒了冬眠的动物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回答4: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2018年惊蛰是2018年3月5日23时28分06秒,“惊”为惊醒,“蜇”为蛰伏,“惊蛰”就是惊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时,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回答5: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代表寓意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气候特点是雨水渐多,乍寒乍暖,在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俗话说:“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如此看来惊蛰是多风的节气,风为百病之长,惊蛰之后气温变暖,湿度增加,万物复苏,细菌 病毒大量繁殖,是流感 流脑 水痘等外感疾病的高发季节,要做好预防,经常开窗通风,适当晒太阳,跑步锻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