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交响乐发展历史上各自的地位及各自的贡献有那些?

能不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2024-11-28 14:31: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关于贝多芬:

乐圣—贝多芬
(Beethoven,Lundwig Van 1770-1827)

一、生平介绍:

贝多芬出生於一七七0年十二月的德国波昂,母亲是吃苦耐劳、性情温和的女仆,而父亲却是贪婪无餍、喜欢酗酒的歌手,所以家境贫困。父亲管教严苛使他的童年过得相当悲惨,仅能从母亲及祖父那儿得到一丁点儿的慈爱。

贝多芬从小就显露音乐方面的才华及天分,四岁启蒙学习音乐、五岁学习钢琴及小提琴、八岁首次公开演奏、十一岁时以钢琴演奏即兴曲的才能,初露头角,加入家乡剧院的乐队。十七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失业,他负起照顾家庭,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二十二岁父亲去世,背多芬到维也纳球发展,展开了刚琴演奏与作曲的生涯。二十五岁成为钢琴名家。不久,作曲的声誉也渐渐提高,但是二十七岁时其听力开始减退,三十岁两耳渐聋,到四十五岁双耳全聋,在此期间,发表了其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等。

贝多芬一生虽然恋爱多次,却始终没有结婚,晚年被侄子连累,性情变得乖张异常,又受到胃肠病和黄疸病的折磨,终於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暴风雨中病逝於维也纳,死后有二万五千多位崇拜仰慕他的人前往瞻仰他的遗容。维也纳各级学校,在他丧礼那天全部停课,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意。

贝多芬是由古典乐派跨进浪漫派,中间的一座桥梁,他出身寒微,虽遭到诸多不幸与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我充实,以致於成长茁壮。他从小被强制学习音乐,早年曾向海顿与阿布雷治克学习理论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础,终成一代巨匠。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博斗,永不低头,对人生的感触极深,了悟人生的意义,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处处充满了自信。这些作品正如灿烂绚丽的万丈光芒,照耀著整个生命的园地,展现出崇高的志节,与奔放的热情,十分令人感佩,我们应学习贝多芬这种不畏艰难努力向上的情操。

二、作品一览:

种类 作品编号 作品名称

交响曲 Op.21 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
Op.36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
Op.55 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
Op.60 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
Op.67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
Op.68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
Op.92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
Op.93 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
Op.91 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Op.125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管弦乐 Op.40 G小调小提琴浪漫曲
Op.50 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弦乐
四重奏 Op.127 降E调第十二号
Op.132 A小调第十五号
Op.133 降B调(大赋格曲)
Op.130 降B调第十三号
Op.131 升C小调第十四号
Op.135 F大调第十六号
Op.33 伟大追逸曲
宗教音乐 Op.123 D大调(庄严弥撒曲)
钢琴作品 Woo59 给爱丽丝
芭蕾舞剧 Op.43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序曲
歌剧 Op.72 费德里奥
合唱曲 Op.80 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
与钢琴
奏鸣曲 Op.24 F大调(春)
Op.31 C小调奏鸣曲
Op.47 G大调(克罗采)
协奏曲 Op.15 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Op.19 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Op.37 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Op.56 C大调六重协奏曲
Op.58 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
Op.61 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
Op.73 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曲 Op.72a 雷奥诺拉序曲
Op.62 柯里奥兰序曲
Op.84 艾格蒙序曲
Op.113 雅典废墟序曲
Op.117 史蒂芬生序曲
Op.115 命名日庆典序曲
奏鸣曲

变奏曲 Op.13 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
Op.27 No.2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
Op.28 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
Op.34 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
Op.31 No2 D小调钢琴奏鸣曲
Op.53 C大调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
Op.81a 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
Op.90 E小调钢琴奏鸣曲
Op.106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汉马克拉维亚)
Op.120 狄亚贝里变奏曲

贝多芬的一生和创作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常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交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地位。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

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quot;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出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 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乐圣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quot;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努力探暗哪勘辍?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两部弥撒(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等。
戏剧作品有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内乐有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和圆号奏鸣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等。
歌曲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声和乐队场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声乐与钢琴曲等。
从乐派归属来说,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显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该归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op.55、67、68、92、125),序曲《爱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奥兰》(op.62)、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第三号(op.59-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2)、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op.24)、f大调第二浪漫曲(op.50)。

贝多芬的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的创作?quot;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显著恶化和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和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 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 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魔笛》
交响乐 《 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
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
《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
《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 》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
其它 《弦乐四重奏〈狩猎〉》

一、旷世奇才

莫扎特学起音乐来就如同别的婴儿学说话一样快。他有一个姐姐叫做玛丽安娜(Marianne)。当沃尔夫岗长大到刚会走路时,当他父亲给小玛丽安娜上音乐课时,他就听着。然后他蹒跚着走到拨弦古钢琴那里把那教材从头到尾弹得一点不差。到他四岁时,他不仅能弹拨弦古钢琴,而且开始写作小巧的小步舞曲,甚至为乐队写一部协奏曲。

在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情况吓,他得到一个小型的小提琴并且学着拉它。有一天,当他的父亲和三个朋友正在花园里的凉亭里弹奏一部弦乐四重奏时,小沃尔夫岗把那第二小提琴分部一点不错地拉出来,使他们都大为惊讶。然后他同样把那拉的第一小提琴分部拉完。

二、音乐旅行

首先,莫扎特的父亲把两个孩子带到德国的音乐城市慕尼黑,在那里,他们使所有的人都高兴得发狂。他们在德国和奥地利每一个市镇停下来,在贵族们的宫殿里开音乐会。在一个寺院里,那孩子在管风琴上以他的技能使那些善良的修道士们大为惊呀,因为他过去从来也没有试过这个乐器。不久他们就都被邀请到公爵们和王子们的家里演奏,后来,他们渴望已久的时刻来到了:他们接到命令,到皇帝的宫殿里去演出。

孩子们在皇帝和皇后以及他们的整个宫廷的面前演奏。这个小男孩被要求经过各种不同的测验。他用视谱演奏了宫廷作曲家作的一首难弹的协奏曲,那作曲家为他翻着乐谱。他在它的主题之上面即兴地演奏得很美。他用一个手指弹琴,又在蒙着一块布的键盘上弹奏。最后,皇帝称他是一个小魔术家,皇后给每个孩子送一个钻石指环,给玛丽安内一件白色丝绸服装,给沃尔夫岗一件镶着宽金边的淡紫色的丝绸服装。

三、周游列国

莫扎特全家乘坐公共马车经过德国、法国、英国和荷兰旅行了三年。每到一个有一位公爵或王子掌管宫廷的地方,他们都停下来开音乐会。那些贵族夫人们对这个小男孩宠爱得这样厉害,以致那父亲给一个朋友写信说:他宁愿她们给这孩子的金币象他们给他的亲吻一样多。一个英国评论家写道:“这个孩子出于本能懂得的音乐比许多大教堂教师钻研了一辈子所学的还多。”

当莫扎特全家回到萨尔兹堡的时候,他们带的许多有装饰图案的精细网织品、披巾、绸缎、金;鼻烟盒、戒指和其他礼物足够开一个铺子的,但是没有多少钱。他们的音乐会上挣来的钱都在旅费上花光了。

四、意大利之行

他的父亲不久就意识到:假如让这孩子在萨尔兹堡呆太长时间的话,他很快就会被世人忘记。于是他又计划了一次旅行演出,这次是到意大利去。意大利那时在音乐上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歌剧院。那时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唱家们在全世界都很吃香,往往把当地的音乐家们的工作挤走。那父亲认为假如沃尔夫岗能够在意大利赢得名誉的话,他在世界上的道路就容易走了。

因此父子二人到意大利各城市去旅行演出。它自始到终都是一项胜利凯旋。富有的夫人们把各种礼物倾泻到他身上。人们委托他为米兰的大歌剧院写歌剧。在拿坡里,他的演奏使单纯的老百姓这样吃惊,以致他们认为他的钻石戒指一定有魔术,要求他把它脱下来。在罗马,莫扎特全家在复活节的前一周到西斯廷大教堂去听一个圣乐作品,那合唱班曾经这戒备森严,以致从来都不准许别人把它抄下来。沃尔夫岗回到自己房间里,仅凭记忆却把它写出来了。

莫扎特,美妙的“纯音乐”

一、朴素的自然流露

在本世纪,有人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数十位古今音乐名家的作品的录音,放给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们欣赏。结果发现,在最受欢迎的乐曲中,大多为莫扎特的作品。由此可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人类对美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追求。无怪乎后来的很多乐评家称莫扎特的音乐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音乐”,实在是很有意境,恰当得很。

二、“伟大,莫扎特!”

1786年5月,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次演出。剧院里挤满了人,观众情绪的热烈是前所未有的。在观众的要求下,有些分曲唱了两次,第三幕伯爵夫人和苏姗娜的小二重唱唱了三次。演出在无限制地拖长下去,出席观剧的奥地利皇帝约瑟夫第二不得不下令禁止“再来一个”。在这次演出中同时扮演音乐教师巴西利奥和法官库尔济奥的爱尔兰男高音歌手凯利(1762—1826),在《回忆录》中叙述这次不平凡的演出说: “

莫扎特和他的《费加罗的婚礼》所获得的彻底成功,是史无前例的,座无虚度的观众都是亲眼目睹的人,甚至第一次和乐队一起的预演,也激起了巨大的热情。当扮演费加罗的意大利男低音歌手贝努契(1745—1824)用宏大的嗓音唱到费加罗的咏叹调时,象一阵闪电一般激起了强烈的反应,台上的全体演员和全体乐队队员,不约而同地大叫‘好呀,好呀,大师!伟大,伟大,莫扎特!’我想乐队队员们从没有停止过用弓敲着谱架子喝采。而莫扎特呢,我永远忘不了他那副激动的神气,他神采飞扬,脸上泛起天才的红光。——这是难于用文字来形容的,只好让画家用他的生花妙笔来刻划了。”

三、一语成真安魂曲

1791年7月,正当莫扎特支撑着日趋衰弱的身体,忙于写作歌剧《魔笛》的音乐时,一位脸色阴沉、身穿灰衣的不速之客,为一个无名的主顾来向莫扎特定制一首《追思曲》(又译《镇魂曲》或《安魂曲》),代价是五十金币(一说一百金币)。莫扎特接受了他的委托。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中,他苦思焦虑地从事于《追思曲》的创作。他感到这个神秘的使命是一种不祥之兆。有一次,他突然谈论起死亡来。他含着眼泪说,他是为自己写作《追思曲》。接着又说:“我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我深信有人在毒害我。我不能摆脱这个想法。”(后来长期流传着一种传说: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萨利埃里因为妒忌莫扎特的天才而毒死了他。)

11月,莫扎特的身体已经虚弱不堪,时时躺倒在床,但还是在为《追思曲》的写作操心。12月4日,莫扎特叫人把谱子拿到床上,勉强支持着,写了《热泪盈眶》(《追思曲》的第七曲)的第一段,并试唱着女低音声部,他的妻弟霍弗唱男高音,剧院歌手沙克和革尔唱女高音和男低音,四人合唱了《热泪盈眶》的开头一段。

这是《追思曲》中最哀感动人的一段,表现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莫扎特唱到这里,突然感到他已经不可能写完这部作品,抛开了谱子痛哭起来。晚上,莫扎特的朋友绪斯迈厄(1766—1803)来到,莫扎特对他讲了写作《追思曲》的一些想法。后来莫扎特死后,没有写完的《追思曲》最后三乐章(《三圣》、《祝福》和《神的羔羊》),就是由他完成的。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天里,《追思曲》的写作始终占据着莫扎特的心,他甚至在假寐的时候也鼓起了双颊,在模仿大鼓。到了午夜时,他突然坐起来,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然后把头转向一边,躺下睡着了。12月5日凌晨一时,莫扎特溘然长逝。

莫扎特死后查明,向他定制《追思曲》的灰衣人,是瓦尔赛格伯爵的管家罗伊特盖布。这位伯爵是一个庸碌无能而虚荣心很强的音乐爱好者,为了夸耀自己的才能,常常在家里演奏别人代笔的乐曲,冒称是自己的作品。这回新死了妻子,他又故态复萌,忽然想起请莫扎特写一部《追思曲》,冒充是自己的悼亡作品,准备在为妻子举行葬礼时演唱。莫扎特怀着死亡的预感写这部《追思曲》,不料“为自己写作”的话成为谶语;而这首没有写完的“天鹅之歌”,也就成了莫扎特天才的绝笔。

四、并非“信手拈来”

莫扎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创作出大量的作品。有人估算过,即使一位熟练的抄谱能手,要想抄下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也必须日夜不停地抄上几年。莫扎特的最后一部作品为编号“K626”的《安魂曲》,但“K626”这一数字还将不断被改写,因为他生前流失的一些作品,在近些年常常被“发掘出来”。如此旺盛的创作力,使后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莫扎特作曲时一定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全不费工夫。

但事实并非如此,后人曾发现莫扎特的作曲草稿,其数量是成堆的。往往一首名曲的开头,他就要拟定好几种方案,再从中筛选。莫扎特作曲时常常需要钢琴,但穷困的他是买不起钢琴的,因此他常常为了作曲而跑到朋友家去,借钢琴一用。

莫扎特本人则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自己作曲的“秘诀”:“没有哪个音乐家比我更用功了。你举不出有哪位大音乐家的作品,是我不曾反复辛勤钻研过的。”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