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是看不上眼,是不能用魏延。魏延好出奇兵,蜀国的军队只有十几万人,稍微冒险,家底就全没了。诸葛亮的北伐不是为了统一全国,而是为了转移蜀国的国内矛盾。蜀国国内存在荆州势力、刘璋势力、益州本地势力,三者矛盾很严重,所以北伐只是转移矛盾,不是跟曹魏真的玩命,从人口数量和国力上已经决定了蜀国不可能打败曹魏。
三国时期魏、蜀、吴能够形成长期对峙,是由三国的政治军事力量对比决定的。其中魏国人口约有54万户,440万人;蜀国大约24万户,150万人;吴国大约47万户,300万人。在这样的人口数量下魏国军队数量在30万左右,最高达到50万,蜀国军队在10~15万左右,吴国军队也在20~30万左右。
其中魏国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前者又分中军与外军,其职责稍有不同。中军为驻于京师地区的中央直属部队,数量约五万人,由曹操起家时的亲卫军演变而来,乃魏的核心力量,共分五营,武卫营负责宫廷警卫,其他(中领、中护、中坚、中垒)四营防守京师其他地区。他们同时也是国家的战略机动部队,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战时大部从征,乃陷阵的先锋。外军同属中央军数量约5~10万,因屯京师外得名,形式是中央派官都督,统率一部分中央军留驻新征服的地区、战略要地。他们虽屯外地,但仍由中央直接(或任命的专职官员)指挥,所属地区的官府无权调用。地方军亦称州郡兵,乃地方武装,归该州或郡(均相当于现在的地级机构)统辖,其基础是该州刺史或郡太守的私人武装(称“部曲”),加以招募、训练而形成,主要任务是保卫当地安全。
魏国军队最强大的部队就是他的骑兵部队以及功城器械部队,魏国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购买大量优质战马组成强大的骑兵部队,最出名的莫过于强悍的“虎豹骑”。其威势连以骑兵为主的羌族军队都感到畏惧!蜀国出产的滇马、川马长于运输,却不善于奔驰。吴国也不出产良马,因此都无法形成强力骑兵。
蜀国军队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其中中央军由前、后、左、右、中五军构成,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蜀的基层军队,则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以及流民参与,包括东州军(流民部队)、叟军(叟族组成)、飞军、青羌、白(目毛)、夷兵等军队。中央军大约5~7万人左右, 地方军在7~10万人左右。由于诸葛亮长于治军,因此蜀国的军队战斗力比较强。蜀国军队的优势在于先进的远程打击武器——弓弩。诸葛亮发明了“连弩”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被称为战国以来最先进的武器。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这种节约人力的后勤运输工具,使得军队最大限度的用于前线作战。
吴国军队兵制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东吴的中央军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地方军则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健儿、勇敢、虎射吏等名号的地方兵。东吴军队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组成,以山越为兵,数量大约在10万以上,水军数量也在10万以上。
吴国军队的绝对优势就在于其傲视全国的庞大水军,据说在吴国一次装载80匹马的战舰只能叫做小船,当西晋灭吴时接收的吴国舰队就有5000多艘!魏国的战略重点一直放在吴国的攻略,因此大力发展水军可是因为地理等因素尽管水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始终受到吴国水军的压制,可见吴国水军的强大。
在吴蜀联盟之前,蜀国与吴国的军事力量都远逊于魏国,两国都依靠各自独特的地理优势支撑防御。而在吴蜀联盟之后,吴蜀联军的军事力量与魏国军队发生了对比,从此魏国转入战略防御。在这种态势下魏国的战略布局就呈现了以下的状态:中央军分布在都城以及周边的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防备吴国(吴国的军事力量比蜀国强大且进攻性强),在关中地区则有大量的地方部队约5万人左右以及一部分外军,用于控制魏国根基不稳的雍凉地区此起彼伏的羌族等少数民族叛乱并且防备蜀国的进攻。在北方也长驻一些防备北方少数民族的部队,这样全国的机动作战的部队数量大约在10万左右。
吴国的军队在吴蜀联盟之前分布在吴蜀边境大约5~8万、吴魏边境10万左右,其余的军队分布各地,控制反复不定的山越少数民族。在吴蜀联盟之后,吴国将吴蜀边境的大部分部队转移到吴魏边境。
蜀国的军事力量最弱,但是由于诸葛亮良好的民族政策,蜀国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南中地区没有任何驻军。全国主要的军事力量大约10~15万,成都及附近驻守中央军大约4~5万,其余6~8万部队则集中在汉中地区防备魏国。所以吴蜀才能和魏对立。
因为魏延性格急躁冒进,非良将也。在小说中,投降刘备军。可是甫到刘备营中,便被诸葛亮判断其脑后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其处决,幸得刘备求情方才作罢。
相关知识延伸: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 。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三国里面是这样说的:
当诸葛亮和刘备在长沙俘虏了魏延后,诸葛亮看到魏延脑后有反骨,不肯重用,认为他会被判国家,而刘备仁慈,就收留了他,然后诸葛亮就日日夜夜提防着他。最后还在死前设计叫马岔杀了魏延。
其实这是小说虚构的,这也要佩服罗贯中的想象力。
正史里面是这样说的: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执着起兵继续攻打魏国,不听诸葛亮的遗计,而给马岔,姜维等人以为他要造反,便找人去抓他,结果给魏延知道了,大怒,就急忙带着本部兵马与姜维等反抗,结果就还是被击败杀了。
其实魏延不是造反,而是性格太急躁,不听别人的劝阻才被别人看成叛军,应该说这是一场悲剧啊。
魏延如果不是因为这样而死的话,蜀国在后期也不会输得怎么惨,毕竟魏延始终是蜀国的大将啊~~~
因为魏延有些性格不好,比如太自大,不容易管束,诸葛亮自知时间不多了,必须压制住他,不然后来很容易出事的。
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
我认为实际上是因为猪哥亮嫉妒魏延的军事谋略,他想要自己独揽大权当然不能允许有哪一方面超过自己的人存在,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