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
拨浪鼓的产生在鼓之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曾经发现过疑为鼓的器物,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
战国时期产生的鼗作为打击乐器,依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声,发声的节奏轻重、音律高低、声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圆满准确的完成复杂的鼓点。
《诗经·有瞽》记载中“鞉、磬、柷、圄。”其中的“鞉”(táo)即鼗。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
发展至宋代的拨浪鼓已经在三个领域出现:
一是礼乐之用;
二是商业之用;
三是儿童玩具。
历代礼乐中都有鼗,宋代当然也不例外。
商业之用则是指“货郎鼓”,民间货郎一般是持拨浪鼓招徕顾客的。
与此同时,拨浪鼓也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
在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拨浪鼓,造型颇为考究,鼓柄做成葫芦把,鼓形如罐,双耳较特殊,类似皮条,持柄摇之,皮条抽打鼓面发声。
还有“四层拨浪鼓”由四个由小渐大的小鼓,逐个叠摞在一起,相间转向90度。每个鼓各有弹丸做的双耳,鼓下设光滑精致的手柄。
根据此图,现在的人们复制了这种货郎鼓,摇之发声,高低错落,叮咚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