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对接的关系。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必须赋予资源转换战略以新的内涵,即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具有各地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通过大力开拓市场,把资源优势更多地转化为市场优势。因此,选择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要十分慎重,必须着眼于当前及今后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绝不能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继续按照强化开发第一产业,优化提高第二产业,突出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重新审视自己的支柱产业,继续进行结构调整,促进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是要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中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我们现在要进行的结构调整工作,是要实现从“适应性结构调整”向“战略性结构调整” 的转变,“调整结构促增长”将是“十五”期间工农业发展的主导思想。要充分认识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作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切不可有急躁情绪,搞短期行为。从调整的切入点来看,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规模效益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有发展潜力的产品给予重点扶持,是实现短期效果与长远目标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是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必须着眼于全国大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自觉服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布局。同时,要善于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合理选择有自身特色的调整方向和重点,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所决定的。从全国角度来看,我们在调整中既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争取到有利地位,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又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体系的完整性,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要顾及国家经济安全。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角度考虑,不但没有必要追求产业体系的完整性,而且还应尽力避免与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雷同,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
四是要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推动(外部推动);二是企业自主推动(内部动力)。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政府不仅要提出调整的思路和规划,确定调整的目标和步骤,为结构调整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有利的环境,还要推动企业建立具有结构调整内在动力的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到调整的规划上来。
五是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关系。
国家关于国有经济布局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强的指导性。事实上,国有经济退的过程,既给非国有经济让出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也使那些真正要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企业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得到了加强,运行质量得以提高。
六是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伴随着企业的关停并转,以及大量员工的下岗分流,从而会影响到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进而影响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因此,在调整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心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把握好改革及结构调整的力度及其推进的节奏,使之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七是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中“软”“硬”件的关系。
新时期的调整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更注重“软”件开发,更注重搞好新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深层次的改革。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要通过加快改革传统体制和运作机制,使各类生产要素流向调整工作的“政策盆地”,通过改革促进企业的制度创新,再造企业的新优势,以“软”件建设促“硬”件建设。
八是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中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的关系。
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真正思想解放,只有思想上的大解放,才能出新思路,新措施,才能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克服信心不足和急功近利两种思想倾向。现在有一种倾向是,说得多做得少,规划多实施少,有的甚至连规划也没有。既要有面向新世纪的伟大理想,又要有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作风。制定调整规划要实,确定调整项目要实,筹措资金要实,部署工作也要实。花实实在在的功夫,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