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孙坚和 传国玉玺
正史和三国演义都说:孙坚在洛阳宫中得到传国玉玺,便自行引军回江东。导致反董同盟的解散。
三国演义把这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睛。
傍有军士指曰:“殿南有五色毫光起于井中,”坚唤军士点起火把,下井打捞。捞起一妇人尸首,虽然日久,其尸不烂:宫样装束,项下带一锦囊。看时,内有朱红小匣,用金锁锁着。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坚得玺,乃问程普。普曰:“此传国玺也。。。。近闻十常侍作乱,劫少帝出北邙,回宫失此宝。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别图大事。”坚曰:“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当托疾辞归。”
小老儿读演义至此,大惑不解。这和前面描写的孙坚不是一个人。
孙坚是十八路诸侯中的中坚份子。他的地理位置最远,领来的兵将最精,打董卓最积极,立功也最大。孙坚对袁术说的那一番话,掷地有声:“董卓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谗言,不发粮草,致坚败绩,将军何安?”
董卓也知道孙坚是诸侯中的主力,没有了孙坚其他的就是乌合之众。想用结亲的办法拉拢孙坚。
忽人报坚曰:“关上有一将,乘马来寨中,要见将军。”坚辞袁术,归到本寨,唤来问时,乃爱将李儒。坚曰:“汝来何为?”曰:“丞相所敬者,惟将军耳。今特使来结亲:丞相有女,欲配将军之子。”坚大怒,叱曰:“董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吾不斩汝,汝当速去,早早献关,饶你性命!倘若迟误,粉骨碎身!”李儒抱头鼠窜,回见董卓
三国演义写到这里,孙坚是多么正气凛然,看得读者大快人心。可是玉玺一出现,孙坚却变了一个人。合不合理?
还有不合理的地方。就算孙坚有这个野心,他没有这个条件。他不是宗室,不姓刘,这是其一。他不像袁家四世三公,门生遍天下,是其二。他只是地方势力,连州牧都不是,实力不足,是其三。在当时那个形势,登九五之分太早了。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认为孙坚于联军中最以忠烈著称,断不会私匿汉之神器,否定了孙坚匿玺背盟之说,是有道理的。可惜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花这个功夫替孙坚说句公道话。
孙坚不交出传国玉玺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有这个可能。
第一是不相信一帮诸侯是真心匡复汉室,尤其是袁家兄弟。玉玺到了他们手里,他们也不会交还皇室。凭什么要交出来?
第二,不排除孙坚有一点私心。但不是要自己当皇帝。而是要自己亲自把玉玺交还朝廷。这样功劳不会是别人的。
小老儿认为,三国演义里孙坚的一段话是应该注意的.
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孙坚不是无神论者,犯不着把自己的性命压在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未来上。但是,如果本来就不想私自藏匿,他当然可以理直气壮的发誓。
只可惜后来一代英雄岘山归天。 孙坚便永远背上野心家的黑锅了。
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是在井里发现一个死宫女,他带着玉玺。
嗯 运气好捡来的 是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