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个趋势性的问题,从汽车整个产业和产业链的分析来看,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判断,就是说汽车产业的整个趋势有五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新型能源汽车,就是由油的驱动,内燃机的驱动变成电的驱动,这可能是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电驱动时代的来临。新能源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个在安全节能环保,特别是节能减排这么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下,我们还有趋势需要产业牢牢把握住,比如车辆小型化的趋势,我们这就注意很不够,我们只注意新能源了,没有注意到这个趋势。我们去到日本,到欧洲,甚至到韩国、美国,都看到了车辆小型化的趋势。为什么呢?不光是油价越来越贵的问题,而是发展的价值观,不是越大越好。这就是车辆小型化的趋势。
第三个趋势是轻量化的趋势,刚刚我也用很多语言描绘了,现在我们一个轮毂出口到美国,人家要33公斤,我们可能44公斤。所以我们超载,一个轮子就比人家中十几公斤,所以我们这方面的潜力很大。这些都是在传统汽车上的改进,立竿见影。
第四个趋势是智能化。就是信息化和传统产业很好的融合,汽车是最好的载体。如果很多电子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能在汽车上体现的话,我觉得会少走很多弯路,增加很多便捷,节约很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时间,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趋势。
第五个趋势是多元化,技术的选择和技术路线的选择都是多元的,包括合资合作,汽车企业发展的选择都是多元的,还有功能的多元化、使用环境的多样化。所以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我们把握大的方面对我们整体的发展是有利的,毕竟我们的国情是不一样的,东西南北中区域差异之大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差异也有很多的不同。
在国内汽车后市场高度分散的环境下,汽配流通领域内能形成连锁规模的企业,都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但是局限于现实状况,花费大量精力、投入重金之后,他们仍然不能很好地与汽配城中大大小小的汽配流通商们区别开来,无法在终端修理厂及车主中形成品牌的拉动效果。这是他们当下发展中的一大痛点。
汽配连锁企业在提供产品与服务过程中,只有价格才是修理店最能清晰感受到的衡量标准。服务的价值在整个上下游环节中,很难得到好的体现。
数据的重点不是“大”,而是“全”。通过全面的数据信息,可以预测终端修理店的需求波动情况,准备好相应库存和物流配送。在拥有大数据的情况下,汽配企业还可以挑选客户,主动选择优质的修理终端进行服务。所谓“优质”,一定是在车型产品及配件需求上符合“正态分布”的企业,而不是配件品类差异巨大、少件多样的需求。这是个相互选择的过程,也需要匹配。
一旦汽配连锁企业能真正有效地帮助修理店引流、并管理好客户,塑造口碑,那么后者对汽配连锁企业的依赖将越来越难割舍。
乱的中国汽车后市场,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层级,然后有相对应的企业与产品服务解决方案。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分析:归根到底,汽车后市场的企业及从业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如何用信息化手段再造你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必须出现800--1000万以上的汽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