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岐中心小学 张雪娇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经历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等认识过程。而今,课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师生关系的理念,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这说明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进化,并得到了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讲授、启发、引导、点拨等作用加以发挥,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为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内涵是学生做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生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实现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参与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因此,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实现“进学生头脑”的突破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等。因此,在教学中,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既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要特别注意和学生的沟通,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思维的兴奋点。为此,笔者在教学预习的环节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占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采取资料的主要途径有:网上查询与课本有关的背景、图片、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帮助了解课文;充分利用学生周围人所占有的教学资料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认识到知识不仅来自于书本,也来自于身边社会中,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 二、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精心地设计每一堂课,这是增加课堂有效知识含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在银幕上映出大榕树的影象,这是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看到这么大而美的榕树,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同学们就提出以下问题:1、榕树这么大,到底是一棵还是一片树林呢?2、这与题目《鸟的天堂》有什么关系呢?3、它怎么长有那么多的根,其他树怎么没有呢等等?教师只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便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能动性,同时又可以在提问、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笔者在教学中还感到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了课堂上这样两种都不太合适的做法。一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看起来像启发式,实际上是学生亦步亦趋,跟着教师步步为营。笔者常听见课堂上有很多这样的问题:“你还有什么不同答案吗?”、“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其实一些教师对不与自己的标准答案相同的回答是持摸棱两可的态度,是在等学生跌进事先设好的那个坑里,问来问去,好不容易一个学生撞进了教师的答案圈里,这时,我们往往见教师大松一口气,还说什么“掌声送给他”,实际上老师表扬的是那个与标准答案一致的想法,而不是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还有的老师不管学生提出多么有价值的观点,只要自己的教学预设该往下一个环节走了,就毫不留情地对学生说:“有什么看法我们下课后交流好吗?”这还是公开课的语言,如果是平常的课堂教学,那学生听到又是另一种风格的语言了。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应该说是教师的教育理论转变不彻底所致。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笔者也常看到教师完全交给了学生,往往在揭示课题之后,就豪爽的说:“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一阵貌似热闹的自由读之后,教师说:“谁来说说?”于是一些能干的孩子就踊跃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教师请喜欢这段的一起读。之后,再问:“还有谁喜欢其他的部分?”于是喜欢其他部分的孩子又热情洋溢的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至于追究为什么喜欢这些文字,深刻领悟从这些文字中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则往往一带而过。 也有一些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对学生所有的感悟都照单全收。比如,在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问,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除了说:“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还可能结合生活实际说:“我知道了,要得到别人一件东西,就要先骗得别人高兴。”在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场面后,很容易激发起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学生可能会说:“我恨不得扔一颗炸弹到那些侵略者的国家,让他们也尝尝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滋味。”试想,如果教师对学生这些与众不同的答案大加赞赏的话,我们又如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呢?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引导和促进作用。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片面的理解为不合作不探究就不是新课程。没必要分组的也要分组讨论;分组时不合理,导致学生之间不能很好的达到合作的目的;把一些不该探究、不用探究、也无法探究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围成一堆,煞是热闹地讨论一番,然后教师又抬出现成的结论,合作变得豪无意义等。笔者认为,不管什么学习方式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服务的,都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学习方式不在于一定要多么新,而在于用得恰当,用得适度,用得有效果;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更不能抛弃我们原有的一些很好的学习语文的优秀传统。 总之,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师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年轻生命,语文教师的教学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内化为能力和素质。由此可见,学生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语文教师要创造的应该是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认识到: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具备导师的特点,是在前面带头学生紧跟其后学习语文的引导者,是以巧妙办法启发学生自己觉悟的开导者,也是指点学习方向的指导者。
要的话,我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