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100字)

50.60.80.90.100字,以日记的形式,所以不要太多【急】
2024-12-17 19:47: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拿破仑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的科西嘉岛,小时候家人叫他拿波里昂尼。父亲夏尔·波拿巴,是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母亲莱蒂齐亚·波拿巴,是一个坚忍不拔的女子,也是一位严酷的母亲。

1778年,拿破仑9岁那年,为了生计,他跟随父亲、舅舅约瑟夫·费舍及兄长约瑟夫离开母亲从阿雅克肖港出发前往法国。从此以后,兄长约瑟夫走向了神甫,拿破仑去了军校,舅舅做了神职人员,四人去法标志着拿破仑的少年时代从此结束。

少年时代的拿破仑没有波澜起伏,但军校的生活却开始改变他的人生。家庭的清贫使得他过早的成熟,刚刚进入军校仅仅9岁的他便深知,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努力,他在这个世界上将一无所有,当时他的成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年龄。在军校时,他相信他的意志力注定会使他成功。为了毫不怀疑的取得成功,他充分利用军校提供的一切优越性,无论多么谦卑也在所不惜。

1784年,15岁的拿破仑进入了巴黎皇家军官学校。由于扎实的数学功底,他成为了14名精选出来的非贵族炮兵学员之一,开始了真正的军训生活。

拿破仑沉默寡言、勤奋好学。他对于抽象的科学他能够运用自如,其数学和地理知识扎实。他安静而孤独,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傲慢自大、雄心勃勃和抱负不凡。

拿破仑一生体现出了人类的超越性,他是个愤怒的理想主义者。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改变整个欧洲的丰功伟绩,还有他的勤奋与荣誉。

拿破仑自己这样形容:“事业和前程的大门是向有才华的人敞开的,而不论其出身或财产如何。”对于我来说,如果可以归类的话,自己的永不满足和大胆的欲望可以归类到野心。野心是拿破仑心智的原动力和他意志的永恒实质,它是如此紧密,以至不能同他本身区别开来,甚至有时还达到了不知不觉的程度。

法国人视拿破仑为民族英雄,但大多数欧洲国家在拿破仑的征服下深受凌辱,表示憎恨。

自己精简点

回答2:

思路:这个可以根据对梅兰芳生平经历的理解,对梅兰芳的敬仰之情入手,给梅兰芳写信。

尊敬的梅兰芳爷爷:


您好!


在各种宣传片中,在电视里,甚至在书本中都能看到您表演国粹京剧的录像和视频,我知道,学艺过程异常艰辛,您小的时候去拜师学艺,师父说您的眼睛没有儿,不是唱戏的料,但您的决心没有动摇,而是继续练眼神。

您常常紧盯空中的鸽子,像一部摄影机一样,不断的拍摄着它们在天空翱翔,或者注视水中快速游动的鱼,像一位渔民拿着鱼叉,时时刻刻准备将那锋利而有力的鱼叉刺下去一样。经过这样日日夜夜的练习,最终,您成为了著名的京剧大师,这都证明了您的精神,所以,我要向您的精神学习,学习你不动摇的坚定决心,学习您求艺的耐心……


有一次,我很荣幸的和您的第九个孩子梅葆玖老先生在同一个舞台演出,当时我激动说不出话来,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每每想起来那时的画面,感觉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在我学习了您的精神后,它对我有很大很大的帮助,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刻苦,专心,不放弃,决心去做一件事情,定会有好的结果和收获!


此致


敬礼!


江天语


2月15日

回答3:

张良(?—前186)字子房,汉族,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应该肯定张良的一生有助于秦亡汉立的历史进程,但他也有值得非议、至少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前期反秦的动机及其暗杀秦王不正当的行为。

回答4:

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夏言。小角色起家,严肃古板又有正义感的一个人。面对严嵩那是一个彪悍。骂遍天下那是无敌手啊。嘉靖和他较劲起来也就灰头土脸恼羞成怒。骂功更甚言官,独来独往又无人敢惹。可爱的夏老头哈。

回答5:

冉闵,于中华有救族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