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重庆历史中考考纲所有知识内容?

详细点,有关今年重庆中考考纲上涉及到的所有知识!急需!
2024-12-27 10:00:1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2010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考纲

一、考试范围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此次考试范围仅限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部分教学内容以及乡土教材《重庆历史》的部分内容。

二、考试形式

采取开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历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历史约35%

世界近现代历史约25%

重庆历史约10%

(二)题型及分数比例

单项选择题约30%

判断题约10%

填图题约10%

材料分析题约25%

简答题约25%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内容

课标川教版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第六、八、九学习主题;

八年级上册:第三、四、五学习主题;

八年级下册:第一学习主题,第二学习主题的第3、4、6课,第三学习主题的第7、8、9课,第四学习主题,第五学习主题第16课;

九年级下册:世界近代史(下)的第五学习主题及第六学习主题的第3课,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二、三、四学习主题及第七学习主题的第20课。

课标人教版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13、14课,第三单元;

八年级上册:第三、四、五单元;

八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第三单元第8、9课,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15、16课;

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第八单元第22课中的“科学的革命”;

九年级下册:第一、二、三、四、五单元,第七单元第14课,第八单元第17课。

(以上教科书中的活动课内容,打*号或★号和小字部分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重庆历史》:

上册:第五章(两宋时期的重庆);

下册:第五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第六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

历史地图:

与本次考试内容相关的历史地图(参见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世界历史地图册》。)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本次考试内容中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释历史问题。

3.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阐释问题。

4.了解中华文明的成就,认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5.能正确识读和运用历史地图,把握本次考试范围内有关历史内容的空间分布关系。

五、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游记》是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创作的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曹雪芹

答案:C

2.下列史实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卢沟桥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百团大战 ④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答案:B

3.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下列有关十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标志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

C.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答案:B

(二) 判断题

阅读下表判断:

战 争
时 间
决定性战役
结 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至1918年
凡尔登战役
德奥同盟国集团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至1945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失败

以下结论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〇”。

(1)两次大战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 )

(2)两次战争均由战败国集团中的国家挑起。 ( )

(3)两次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都发生在法国境内。( )

(4)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

(5)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以失败而告终。( )

答案:(1) (√) (2) (〇) (3) (×) (4) (〇) (5) (√)

(三)填图题(略,见参考试卷)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

唐朝300年间,由于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文化。

——木宫泰彦《中日文化交流史》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随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学问僧的突出代表。

答案: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2)据材料回答,留学唐朝的日本学生和学问僧在日本文化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带回中国文化产物,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促使日本文化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

(3)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体会?

答案:略。

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答案:蒋介石认为,中国落后于日本,无法与日本打仗;他认为,亡于日本可当亡国奴,亡于共产党,则彻底灭亡。

(2)指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的表现。

答案:命令10万关东军“绝对不抵抗,退入关内。”

(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恶果?

答案:致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五)简答题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

请回答:

(1)什么是“一国两制”?

答案:“一国两制”是我国的重大国策。“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

(3)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答案: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也结束了人为隔绝的局面,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和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2.1922年,美、英、日等九国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答案:基本内容: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但中国需对帝国主义列强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

危害: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