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存在性与客观实在性的区别与联系

2024-11-23 15:07:2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客观实在性”和“客观存在性”,这两种提法可以说都是有毛病的.“客观实在性”,可以分析为“客观性-实在性”,“客观存在性”,可以分析为“客观性-存在性”.因而这里涉及到:客观性、实在性和存在性,认清这三者才能认清差别和统一.但对它们的理解,基于不同的哲学立场,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分析.以下从尤其注重思维的思辨哲学立场上,来考虑以上三个观念.
  2、从思辨哲学上看,可以说,客观性和存在性,几乎是等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因为思维的对象,即是存在,即是客观展现出来的.没有达到客观性,就不可能被思维,也就不可能是存在性的;反过来,已然作为存在性的必然是客观性的.客观性与存在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明确地表明处于认识之中,后者则蕴含着处于世界之中.
  3、对于思维明确的知性来说,实在性与存在性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实在性意味着不依赖于思维的真实性;而存在性则是依赖于思维的,是对思维而言的.存在必然是客观的,但实在却不必然是客观的.存在必然是思维的对象,与思维是同一的;但实在却可以不是思维的对象,可以是不可被思维的.
  4、因而,说“客观存在性”,如果不是通过反复来加强语气的话,那么这种说法就是思维混乱的标志.问客观实在性和客观存在性的区别,是一种还没有意识到问题之根本的提法.更准确的,应该问“实在”与“存在”之间的区别.
  5、通常认为,哲学避讳举例,因为抽象很难找到合适的例子.只是这个问题,还是可以明确地举例说明的:比如,说一种观念是客观存在性的,这是合理的;但说这种观念是客观实在性的,这就是不合理的.

回答2:

“客观存在性”注重物质的具体形态客观性,而“客观实在性”是注重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即便物质具体形态发生了变化,其物质的本质特征是不变的,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物质不灭”之说。
——吉林省敦化市高级中学 吴广智

回答3:

应该怎样看待我们人类自己的主观性

一般的哲学常识表明,人是由自然界进化而来,并且人是自然界所进化的最高物质形态。而主观、思维、意识和精神等这些因素又是人所特有的,人所以成为人,所以成为自然界的最高物质形态,就因为人有这些因素。因此,客观的自然界在它的最高物质形态中产生了主观性,主观性也就同时成为自然界的最高存在。这个最高存在同样是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地存在。因此,主观是最高形式的客观。纵观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及其发展,难道人类所特有的主观性不是客观存在着的吗?虽然它是人类这种物质所专门产生的一种奇特功能,但它不也同磁石具有吸引和排斥的性质一样,是客观地存在着吗?因此,否认主观性不具有客观性是不合理的,并且,因为主观性是最高的物质存在---人所产生的特殊性质,所以它还是自然界中最高形式的客观存在。

人类的主观性从狭义方面看不是一种客观实在,因为所谓客观正是建立在与主观性相对应的基础上。而从广义方面看,人类的主观性则是一种客观实在,只要有人和人类存在,自然界的主观性就永远会存在着。人类自身不可能把它的本质属性即主观性随意消除,丧失了主观性,人类也就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条件。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但人的精神性则是人的本质属性,否则它就与一般自然物没有区别了。主观性是人(人类)与自然界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这种方式同人(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联系方式一样重要和必不可少。

在主观性这种人与自然界的特殊联系方式中,人把握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运动的规律性,人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文化”而重新在自己面前,在自己的心灵中展现出整个自然界的。这种重新展现自然界本身只有在人---这种最高的自然物中才能实现,因为人具有主观性。自然界经过亿万年的演化产生了能了解(自然界)自身的一种物质,一种有主观性有意识的物质即人。通过人,自然界了解了自身;通过人,自然界取得了一种特殊的非物质形态之存在形式---即文化(和文明)。这样,自然界的存在就有物质和文化这两种形式,其中前者是自然界原来的存在形式,而后者则是从前者中派生出来的,是前者的“摄像”。因此,主观性从其根本性质来看,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再现,而不是如一般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主观任意的东西,是不可靠的,因而总是有意无意地排斥它,批判它的存在;在人们看来,任何一般的自然物及其功能总比人类和自然界的这种特殊的主观性更可取。然而这种排斥的心理在这里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因为为什么总要排斥这种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呢?没有主观性,人类还成其为人类吗?至于认为主观性就是任意性,这只是对主观性的肤浅误解,只看到了人类主观性的表面情况,而看不到它的深刻内核。从其深刻的内核看,主观性并不是一种随意捏造性,而是自然界的一种再现,一种自知,而只有主观性,自然界才能再现和自知自己。

人类,或者说自然界的主观性(因为人类的主观性实际上就是自然界本身的主观性)具有一个重要的基本性质,就是主观性的求知性。求知性是主观性的第一基本性质;实际上,主观性是通过求知性才建立起来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头脑来看一切事物,通过自己的主观性来看一切事物,但在这同时人们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头脑、相应的主观性。这样人们就必须探索和求知一切事物,以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求得对事物的了解。在这里,主观性具有两个意思,首先主观性是一种探索和求知的活动,另一个是现成的能直观事物的头脑;前者是主观性的活动,后者则是主观性在活动后的建立。主观性的求知活动是通过人们的思维运动而进行的,通过人们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等思维阶段而进行,因为只有思维才能求得和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因此我们看到,思维能力越强的人,他的主观性就越强,他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并根据他的深刻洞察而进行决断。思维能力越强,洞察也就越深刻,决断就越坚定,所显示的主观性就越强。

自然界的主观性正因为具有求知的性质,所以自然界才能重新展现自己---以文化的形式展现自己,才能自我认识。

从求知性中还派生出另一基本性质,即自然界的主观性具有“审美”的特性,---也只有自然界的主观性才具有审美的特性(这就是美的存在之秘密),这是由以上所说的求知性中派生出来的。美,只是对于人才存在的,具体地说,只是对于人的主观性才存在,没有主观性,世界就不存在美。因此,美又是主观性的另一个特有性质,这是任何其他自然物(包括动物)所没有的。除了人,其他自然物能够进行审美活动吗?因此离开了人这一最高级的自然物,世界上就不存在着美,美是这一最高物所专有的,象求知一样。

那么,美是如何发生的呢?主观性在接触和探求事物运动时发现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性,这不免使主观性的人产生相应的精神情绪,如兴趣、好奇、感情、快感、憎恶、讨厌、意志、悲伤等等,这些情绪是美实现出来的表现和标志,它们在主观性对事物的求知活动中发生和变化。因此,美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认识活动之基础上,建立在互相认识的基础上。美就是这样,在主观性的求知活动中建立起来。而在这建立起来的过程中我们便认识了美是什么。广义来看,美是一种精神情绪,这种情绪与一定的求知活动、从而与主观性所探求的事物现象与规律性相对应,即一定的事物产生一定的精神情绪。因此美包括两个因素,即‘事物’和相应的‘精神情绪’,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便是美。有人认为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只有主、客观因素结合才会产生美,因而才有美的存在,这是相当正确的。每一自然事物都是美的源泉,这是客观因素,但单有它还不构成美。同时对事物的了解使得美实现出来了,因为主观性的人在对事物的了解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精神情绪,这精神情绪的出现便标志着美的实现。比如当人们了解到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后,便对他产生崇敬之情。有人认为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无关,因为审美只是一种纯粹的感性活动。这是肤浅的。因为感性首先就是一种认识活动,首先要知道审美的对象,才有审美存在。并且认识越深刻,审美也就越深刻,而不是那些肤浅的快感。审美实质上是对事物内在的和谐性和必然性的欣赏,是对事物的真实性的欣赏。而任何事物的必然性和真实性都肯定会在主观性的人的头脑中引起美的效应。因此审美不可能脱离认识活动而存在。因此,伟大的艺术家同时就是深刻的思想家,思想家是艺术家的深厚基础。对世界的了解越深刻,所创造的艺术品就越具有美的价值。

对于主观性的人,一定的求知必定伴随着一定的审美活动,因为对事物的一定了解必定会带来一定的精神情绪。这是主观性(的人)所特有的,也是它(主观性)的基本体现。而我们看到,人所制造的“电脑”只有一定的求知性能,而不具有美感,它不会享受美,享受求知所带来的美。因为它没有把求知化为一定精神情绪的主观机制。因此电脑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东西。人是自然界的最高存在,因为它有独特的主观功能,具有情感和意志的美的性质,具有独立的人格性。主观性给人以自然界的最高存在的地位,成为客观世界的最高存在物,因此,主观性是客观世界的最高性能,是最高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