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的时候,天坛公园除10元的门票外,游览祈年殿、回音壁和圜丘还需另外购买20元一张的联票。就是平时说的园中园的票。对于没有去过天坛,闻名而来的游客,这几个园中园的景点一定要看,这些才是天坛的精华所在!
北京的公园一般不会采取那种质次价高的忽悠方法来搞另外单独收费,毕竟这些大型园林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啊。
其实喜欢天坛,也并非都是为了寻古。因为天坛公园面积很大,天坛里遍植老树,虬枝盘结,因为时间久了,那些树的纹理也逐渐苍老,向今人默默低语天坛昔日的神奇。闲暇无事的时候,在天坛里松柏成林的小道上走一走,看着市区不多见的各种小鸟,听一声二胡的悠扬韵味,霎时间,北京的乡情就扑面而来。这是普通票的价值。
天坛建在北京南北中轴线的东侧,充满了神秘的意寓与象征,从步入天坛的一刹那开始,神秘的符号就开始在点滴中渗出,影响着一个人的一切视听。
明永乐十九年(1420年),天坛始称“天地坛”,那时是供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场所。嘉靖七年(1530年),因在京城北郊另建了地坛,此处才专为祭天祈谷之用,并更名为“天坛”。在那个时代,皇帝每年都会在农历的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亲临天坛举行大祭活动,除了在天坛祭天、祈谷和祈雨外,还配祭帝王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云雨风雪雷神。
古人讲“天圆地方",故而天坛最南的围墙呈方形,象征地;天坛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天坛的双重坛墙使其有内、外坛之分。天坛内坛南北轴线上的三大建筑,构成了天坛的核心。北面的祈年殿、南面的圜丘坛、中间偏西的斋宫……这丝丝扣扣都如天坛的旧日面纱,若不认真去解读,那面纱就永远覆盖在那古老的天坛祭天仪式上。
天坛祈年殿的上下三层屋顶,覆盖着深蓝色的琉璃瓦,象征着苍穹天色。站在殿内,气势恢弘、色彩艳丽,这里通达天宫,向宇宙传递着来自地面的信息。大殿28根金丝楠木巨柱支撑,中间4根最粗壮,象征一年四季;周围24根又分为2圈,内圈12根,象征一年l2个月,外圈12根,象征一天12个时辰以及周天星宿;24根合起来,又象征中国一年的24个节气。
天坛祈年殿以北是五间皇乾殿,是祈谷坛是奉祀神位的供养所,与祈年殿同年开建,初称“天库”。明嘉靖十四年(1545年)重建后才改为五开间,同时也更名为“皇乾殿”,将黄瓦换为蓝瓦。
由天坛的祈年殿去圜丘坛,要穿过漫长的“神道”。又名“海墁大道”或“丹陛桥”。天坛的神道漫长而遥遥,正如去天庭般。总是要经过一段遥远而漫长的路程。
天坛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日祭天的地方,最初的圜丘是用蓝色的琉璃砖做成,间杂着汉白玉,清朝扩建后坛面换成了艾叶青石,经过了无数人的膜拜之后,如今那青石已经光可鉴人,走上去,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天坛圆坛象征遥远的天庭,分有三层,每层坛面的石块及四周的栏板数、台阶数,都是九或九的倍数,因为九是为“阳数之极”,故而这一切便有着“上天九重”的深远意义了。
天坛的另一美妙绝伦之处,是奇妙的回声。站在天坛圜丘坛的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嘹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想当年皇帝们就站在圆坛的中心虔诚地祭祀苍天,与风雨雷神交流。而在皇穹字的四周有一道厚约0.9米的围墙,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贴墙面就能听得异常清晰、并且还有立体声效果,这就是“回音壁”。每天都有无数对回音壁充满好奇的人们在那里叫喊、倾听,也许当那些喧闹不再是我们听到的,应是一种最神圣的声音。
昔日的皇帝比今日千里迢迢来天坛游玩的人要虔诚许多,祀前需提前三天到天坛斋戒,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与妃子同房、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浩身,以示敬诚,因此便有了今日我们能够看到的斋宫。
天坛主要景点:皇穹宇、祈谷坛、神乐署、斋宫、丹陛桥、圜丘坛。一定要看。而且当然要留出充足的时间,白天去看!
联票包括大门票、祈年殿、回音壁、圜丘,旺季35,淡季30。
每个景点不单独售票。
神乐署和斋宫不包括在联票内,两个景点票一共10元。
联票可以到祈年殿、回音壁。每个地方是10元,门票是15元,那联票应当是30元吧。可以便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