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经济学家在一起打赌,甲经济学家对乙经济学家说:如果你能吃掉一滩狗屎,我就给你100万元。乙经济学家经不起100万元的诱惑,就真的吃了一滩狗屎,甲只好给了乙100万元。过了一会儿,乙觉得吃了一滩狗屎很恶心,就对甲经济学家说,如果你也吃一滩狗屎,我也给你100万元。甲很心疼那100万元,就也吃了一滩狗屎,於是乙便把100万元退给了甲。过了一会儿,乙经济学家觉得不对味,就对甲经济学家说:我们两个人什麼也没有得到,却无端一个人吃了一滩狗屎。甲经济学家想了一会儿说:但是在我们的交换过程中,创造了200万元的GDP呀。
这就是GDP。
,GDP统计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使GDP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因素,即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GDP增长;二是为消除负面影响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可以促进GDP的增加。例如不清洁生产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又形成新的GDP。GDP没有将正面的建设性和负面的破坏性活动区别开来,忽略了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而这已经危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维持的生产力水平。GDP也没有明确考虑主要由污染而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作为生产的增加来加以核算。
与“发展目标的社会化”相一致,从60年代开始,把人均GNP作为发展的唯一测度指标的片面性和缺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众多的对人均GNP指标的批判当中,加斯塔(F.T.Juster)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指出,以人均GNP来衡量社会的福利水平存在这样几个问题:①没有包含诸如环境破坏和主妇的劳动等没有进入市场的项目;②对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消费未作区别;③尽管政府支出的大部分是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对其的评价不是根据实际效益而是仅仅根据支出金额;④用于处理交通事故和公害的支出也被包含在GNP之内;⑤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归属状况不明。针对这样一些问题,人们分别从对GNP指标进行改良和建立社会指标体系两种途径进行了努力。
首先,它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
其次,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
第三,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如环境质量的变动、不能反映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
第四,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
第五,GDP的数值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内容的实质。
第六,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
最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不能得到体现。
GDP GNP 本身都是很好的指标 何必一定要它们承载诸如环境、公平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