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校园欺凌是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因为很多人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在学校受了什么委屈,所有人可能都会特别在意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校园欺凌应该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最近有一个特别热的电影叫《少年的你》,现在还没有播出,但是因为他新颖的题材,就是因为校园暴力,所以很多人都特别的去关注他。
而且我记得以前有一部电影叫《悲伤逆流成河》,讲的就是一个姑娘因为经历校园暴力,然后最后去自杀的事情。那个女孩可能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别人硬生生的把所有的问题都扣在了他身上,无缘无故的去欺负他,我觉得这是特别不好的事情。校园欺凌现在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一代,如果孩子心理受到什么影响的话,我们的国家是不会长久的。
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遇到校园欺凌,也应该适当的举报,因为校园欺凌可能有时候会危害到自己的利益,如果你看到校园欺凌,你就应该去举报他去老师的办公室,如果觉得会遭到报复的话,可以偷偷的去给老师说,给一个信,给一个纸条或者是什么,你应该让老师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重视校园欺凌,因为说不定改天校园欺凌的主角就到了你自己的身上,到时候如果你没有在适当的时间帮助别人的话,别人也不会在适当的时间帮助你,我觉得举报帮助别人也是为了自己吧。
面对校园欺凌,不要害怕,一定要及时的去举报,去告诉老师告诉家长,不能让这些校园欺凌者肆无忌惮的放肆下去。
校园欺凌事件一般大多发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而高中到大学阶段相对来说校园欺凌已经明显减少。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已经到了明白是非的年龄,相对来说,不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大学生同样会有校园欺凌现象的存在。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女大学生曝光了她的室友对她实施了校园暴力。室友平时完全不考虑自身的言行,给他人造成了干扰。在作息时间和个人卫生习惯上,和他人严重的不一致。然后他向对方指出,对方却怀恨在心。甚至偷拍了这个女孩的换衣服的视频发到了各个微信群中。就是这样被欺凌了一年多之后实在忍受不了了,她才选择曝光了这一事实。
校园欺凌通常都是人际交往出现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是有一些寻常小事开始的。不经意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摩擦,因为没有及时化解矛盾,逐渐导致事态的扩大。遇到极端行为的人,如果他的所做所为不是很过分的话,也可以选择忍让。因为毕竟大家相处也就一两年的时间就毕业了。各奔东西之后,你也就不会再和品行不端的人有任何联系。
如果自己在各方面非常用心,但是依然会有人找你麻烦,一定不要一味的忍受,不能心慈手软。一定不要把受到的不法侵害埋在心底。因为你的怯懦会导致暴力的变本加厉。寻求得到帮助的方法有很多。要鼓起勇气,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
可以和其他同学讲出这种不开心也可以向院校老师反映情况。很多大学老师还是对学生非常关心体贴的。当他们得知你的难处会主动帮助你。还有就是及时收集证据。但是不要让施暴者发现。通常实施校园暴力的人,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有的父母向子女灌输了不健康的甚至极端的思想。导致了他们为所欲为。遇到了校园暴力,一定不要把问题原因强加在自己头上。也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
作者:王文宇 想写这一方面的文章很久了,自从接手了一个遭遇校园暴力的来访者,倾听了一个花季少年在遭受持续的欺凌之后变成一个问题少年的全过程。听后很久心里都不能平静,我意识到这个来访者触动了我自己的情结。所以一直都在心中酝酿写一篇关于孩子如何面对校园暴力的文章,希望能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有些帮助。 到底什么是校园暴力?它和校园欺凌有什么区别?目前学界对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而宣传机构或各大媒体只是将大量的笔墨用于校园暴力的事件的描述上,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则很少提及。我个人认为所谓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对在校人员进行的以暴力性的侮辱、抢劫、强奸、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给在校人员的精神、身体造成一定严重后果的行为。而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不管是暴力还是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如: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响(常常逃学、对老师不恭敬、寻求黑社会报复、诉讼等)。 一份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36%的在校学生被抢劫伤害等暴力犯罪侵害过。而说起“有没有被人欺负的经历”时,则约有70-80%的学生均受过同学的欺负,大多数是受过身体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别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学用铅笔戳过眼睛,有个子小的同学曾经被个子大的同学一把抱起来,然后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还有个男生很委屈地说:“我被人看到我秘密的地方了。”还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铅笔被人拿走,书包被同学藏起来等。被冷落也被同学们看成是受欺负的一种形式。 如此的高发率其实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有关, 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呈现的一些特点,使他们易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1)有自主判断能力,但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2)独立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希望充当伙伴崇拜的“老大”。在该心理驱使下,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另一些青少年则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护能力差,受暴力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受点皮肉之苦可消灾”,助长校园暴力行为的滋生蔓延。(3)自我意识刚形成,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此时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们从小到大,无时不刻不处于有形/无形竞争压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扰,压力日积月累,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思想苦闷,易把压力转向对他人和社会实施攻击。(4)有强烈的伙伴集团倾向。这些集团容易在不良头目带领下发展成反社会团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发展帮派成员,为扩大地盘打群架,成为团伙暴力的根源。(5)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大。青少年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交往技能,则难以和别人沟通,不能愉快相处,易出现孤独、彷徨等情绪问题。此时出现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很高。(6)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激情报复,甚至演变成故意杀人。“差生”自认“低人一等”,对他人心怀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等,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易成为欺凌者而哪些孩子又易成为受害者呢? 典型欺凌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理心;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而一些孩子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嘲笑受害者无用,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
校园欺凌的事件确实让人看得十分的揪心,而且我认为,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惩罚力度还是有些,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人以身犯险。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积极的反映给老师,不要害怕,要寻求老师和学校的帮助和保护。在被欺凌的时候首先要先保护好自己,你可以在生活中多结交朋友,一般不要独自行动。
遇到校园欺凌这种事情,首先要冷静,不要紧张,最要紧的是保护自己,先妥协,不要惹怒对方,自己也不要冲动,好汉不吃眼前亏麻,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事后再跟学校反应情况,以杜绝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加强锻炼,就算遇到了这种事情,起码你要有保护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人家追你你都没体力跑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