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什么意思

2024-12-30 05:29: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这句话的意思是: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这句话选择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如下:

《如梦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其二)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其一:

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日暮时分,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我争着渡河去,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其二: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如梦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清照

回答2:

女主人听了,嗔叹道;“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词的大意是:

1、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2、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3、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扩展资料:

赏析:

1、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2、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3、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4、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如梦令

回答3:

意思是,现在你应该知道,窗外是绿叶茂盛,红花凋零。
拓展资料:
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回答4:

【作者简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山东章丘)人,宋朝杰出的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问那卷帘的侍女,园中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那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回答5: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柳瘦.
【作者】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幼有才藻,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她工诗能文,诗尤为宋代大家,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有《漱玉词》.
【品评】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
 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
 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
 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
 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
 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
 柳瘦”句中,以绿代叶、 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
 “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
 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创新.唐韩偓《懒起》
 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此词或
 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梦园诗选》
 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又,宋人爱海棠,陆游曾有
 “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春”(《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李
 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